了不起的德州农民丨新农人张良国的“知识致富经”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2 21:05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编者按:

金秋时节,德州大地满地金黄、硕果飘香,处处是丰收的喜人图景,而比果实更珍贵的是,是了不起的德州农民,他们之中,有带领村民实现田间、云端“双丰收”的致富带头人;有扎根沃土的“土专家”;还有敢闯敢干的“95后”村支书……为进一步挖掘他们背后的精神内核,全面展现德州农业的丰硕成果,值此秋粮归仓时节,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了不起的德州农民”专题策划,把镜头对准田间地头的“主角”,用笔尖记录他们敢闯敢试的勇气、扎根乡土的坚守、精益求精的追求。

大众网记者 任楠 孙瑛娜 通讯员 陈启忠 德州报道

在德州市陵城区糜镇的粮本善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车间内,负责人张良国正麻利地将托盘中的面团逐个插到蒸笼直立的铁签上。再过20分钟,这些胖乎的面团就会膨胀成带着麦香的签子馒头。这位49岁的农人,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经营者的蜕变,成为当地公认的“新农人”标杆。

时间倒回2010年,张良国正投身农资经营事业与水果玉米种植。那时的他,多次奔赴潍坊、泰安、聊城等农业前沿城市,学习农业技术、现代化管理模式及新兴农业科技等,为他后来的“敢闯敢试”攒下了第一笔“知识本钱”。

2012年,在共享经济尚未在农村普及之际,张良国已经嗅到了商机。他引入5台履带式喷药机,乡亲们扫码付款就能使用,“相较于人工打药每亩十多元的成本,共享农机每亩仅需3元,大幅降低了乡亲们的种植成本。”张良国告诉记者,这项创新不仅登上过中央媒体报道,更让他成为糜镇“最敢闯的农民”代表。

也是在这一年,作为糜镇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张良国参加了第一届农业技能培训会。会上,他首次接触到富硒小麦、富硒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富硒小麦相较普通小麦,产量能提升10%,抗病性更强,且加工后的面粉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能有效增强免疫力,兼具经济价值与健康价值。”健康农业的广阔前景在他眼前铺开。很快,张良国便成立粮声农民合作社,开启了富硒系列农产品的种植之路。

2015年,张良国承包了400多亩地,专门种植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小麦亩产1200斤左右,虽然相对普通小麦,亩均能增收200元。富硒玉米也能突破水果玉米的季节性限制,加工成玉米面后可长期储存,但利润空间依然有限。”在张良国看来,既要把粮食种得好,更要让产业链条拉得长、产品价值提得高,“种得好只是第一步,产业链得拉长,价值得做高,如此好收成才能变成好收益。”

于是,张良国投资70万元购买电动石磨,建造厂房,将传统石磨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面粉加工厂正式投产运营。去年张良国又投资180万建立了高标准厂房车间,成立粮本善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面积达到了8000平。“一楼是石磨面粉加工车间、馒头蒸制间,二楼是面条制作车间和晾晒车间。”张国良介绍道,从麦粒到面食的全链条闭环就此形成。

如今,车间里每天产出1500公斤馒头,不仅铺满宁津、陵城的货架,还成了济南、天津市民的“抢手货”,旺季时一天能“消化”30多吨小麦。更让张良国自豪的是,这门用富硒小麦做馒头的手艺,已入选陵城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别看它颜色不白,但没加一点添加剂,吃得就是原始麦香。”他话音刚落,就见陵城区如意社区的王大娘拎着袋子往里走:“我家孩子就认这馒头,外面的根本不吃!”

从试种新作物到经营共享农机,从钻研富硒农产品到打造全产业链,张良国的每一步都踩准了农业现代化的节奏。当新一锅馒头掀开笼屉,热气裹着麦香漫出车间时,这位“新农人”正用超前的眼光、敢闯敢试的韧劲,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农耕故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