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搭伙种”稳粮增收“齐步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2 20:06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许昌日报

大豆玉米“搭伙种”稳粮增收“齐步走”

——我市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长势良好。资料图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希望的季节。在襄城县库庄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翠绿的大豆挂满饱满豆荚,挺拔的玉米结出沉甸甸的果穗,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技术赋能+精准服务+政策扶持”三维发力,破解“粮豆争地”矛盾,让“一地双收”成为现实,为农户增收和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科技引领——破解种植技术难题

过去的地块里,玉米或者大豆都是单独种植,为什么现在要推广这种大豆玉米“搭伙种”的模式?

据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套作的基础上创新而来。这种让作物间和谐共生的种植模式,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助力农作物增产增收,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率。

“以往我总担心种了大豆影响玉米产量,多亏了前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大力推荐和手把手指导,让我真正掌握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领,我算着我这几百亩的玉米亩产基本没降,还能每亩多收一百多公斤大豆呢!”建安区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袁胜利看着眼前即将丰收的带状复合种植田,难掩喜悦地说。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求较高,离不开“良种+良法”。袁胜利的600多亩示范田,采用“4∶2”和“6∶4”两种种植模式,大豆行距40厘米,玉米窄行行距40厘米、宽行80厘米,大豆玉米的间距为70厘米,通过精准配置株行距,让两种作物都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和光热资源,实现“共生共赢”。

为突破技术瓶颈,我市组织农技人员,针对本地气候、土壤特点,总结出“密肥协同、光肥控结合、封定除草”三大核心技术。在“密肥协同”上,指导农户缩小玉米株距保证密度,同时对玉米带的施肥量进行加倍,确保单株养分充足;在大豆管理上,强调“光肥控结合”,通过合理间距保障光照,施足低氮复合肥,并在4—5片复叶和初花期两次化控防倒;在除草环节,推行“封定除草”技术,播种后两天内喷施封闭除草剂,从源头减少杂草滋生。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袁建生说,为此,他们精选适宜品种,玉米优先选用黄金粮MY73、登海605等株型相对紧凑、综合抗逆性强的品种,大豆则选择郑豆1307、郑豆1440等耐阴抗倒品种,为高产打下基础。

目前,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普及率在85%以上,核心示范区亩产玉米580公斤以上、大豆110公斤以上。

精准服务——农技人员扎根田间

“从选种到播种,再到田间管理,农技人员全程跟着指导,心里特别踏实。”襄城县山头店镇种植户范勋旺说。

浇水、除草、控旺、施肥、打药……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容不得闪失或者滞后,一个环节“倒下了”,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后面每个环节都受影响。

为推动技术落地,我市组建5支市级技术指导组,下沉到乡镇、村(社区),开展“一对一”帮扶,每月至少2次深入田间,针对播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实操培训,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这个无人机打药,效果特别好,一天能喷100多亩,而且跟着农技人员,我们学到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像现在用的无人机和滴灌,就能更有效地补充水分、防控病虫害。”范勋旺说道。

在建安区榆林乡于庄村的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创新推广“菌肥协同”技术,为大豆接种根瘤菌,玉米带施用有机肥与配方肥,既减少化肥使用量,又提升作物品质。此外,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帮助协调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和植保无人机,实现播种、施肥、防治全程机械化,每亩减少人工成本130元以上。

同时,我市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依托“我的许昌App”《农技推广》专栏和“许昌农业”微信公众号开设技术专栏,发布种植技术要点、病虫害预警等信息;建立种植户微信群,农技人员24小时在线答疑,及时解决玉米旺长、大豆落花、甘薯脱毒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夏播以来,全市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系统累计派出农业技术人员3360多人次,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87场次,指导群众16000余人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60多个,印发技术明白纸30.5万份。

政策扶持——激发农户种植热情

“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近年来,伴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的推广,广袤田间越来越多的玉米与大豆相互依存,成为土地上的“黄金搭档”,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种粮不吃亏只是基本线,有钱赚才会让农户愿意干。对农户而言,种植模式不管如何调整,有效益的才是好模式,也是决定带状复合种植能走多远的关键。

“现在政策好,技术有保障,不仅有种植补贴,购买农机还有优惠,政府的支持让我们种粮更有底气!”长葛市老城镇种粮大户朱广臣说,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田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为调动农户积极性,国家和省、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200元。此外,我市还整合项目资金,打造12个市级高标准示范片,每个示范片配套建设灌溉设施、机耕道路,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降低小农户种植风险。

据市农技推广部门初步统计,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0.3万亩扩展到今年的6.4万亩,参与主体涵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预计带动农户每亩增收230元以上。

如今,在许昌的田野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成为促农增收的“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以‘技术升级、服务下沉、示范扩面’为抓手,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让每一寸耕地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助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袁建生说。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