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郑元丹 共享联盟 ·岱山 赵嘉波 李祥龙
金秋时节,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传来喜讯——浙农集团联合湘湖实验室土壤健康与菌肥智造团队开展的盐碱地大豆试种项目,历经三个月科学培育,于近日完成测产验收,最优试验组亩产达120公斤。这标志着我省在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此次试种是浙江推进盐碱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实践。
据了解,团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两个大豆品种与三种自主研发的合成菌群进行组合试验,在土壤盐分高、板结严重的苛刻条件下,通过生物菌剂技术实现大豆正常生长。
“我们从株高、豆荚数量、产量及菌群定殖情况四个维度监测,结果显示两组合成菌群表现突出,产量可达常规耕地的60%,远超预期。”湘湖实验室研究员贾保磊说。
盐碱地一直是粮食种植的“硬骨头”。此次试种期间,岱山遭遇持续一个半月的高温少雨天气,进一步加剧了土壤干旱与盐碱化程度。
为精准验证技术实效,试验团队仅施用纯菌剂,未采取额外灌溉等人工干预。测产数据显示,最优组大豆平均株高50厘米,单株结荚最高达35个,在极端天气下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今年的成果为后续优化打下坚实基础。”湘湖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妍透露,明年将升级“菌剂+生物有机肥”的复合改良方案,并根据气候特点调整种植时间。
浙农科技岱山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周理达表示,目前已筛选出最优菌剂品种,下一步将扩大试种面积,目标推动整个园区盐碱地种植技术升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