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视角下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智能化策略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2 12:04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

  ■  李 越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推进,校园安全风险已从传统的设施安全、消防安全,逐步拓展至网络安全、心理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多元领域,这对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需强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全方位安全育人体系,因而安全文化与院校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破解传统安全文化育人中“单向灌输、体验不足、评估模糊”等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何依托智能技术,将安全文化融入院校文化育人全流程,实现从‘被动教育’向‘主动认同’的转变”已成为院校亟待探索的核心方向。

  当前院校安全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内容供给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设计。目前,多数院校在开展安全文化育人工作时,相关内容零散分布于思政课、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等场景中,尚未构建起覆盖“理念—知识—技能”的完整体系。例如,消防安全知识多在消防宣传月集中讲解,网络安全内容仅依靠零散讲座传播,各板块内容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导致学生对安全文化的认知只能停留在“单点记忆”层面,难以形成系统的安全思维模式。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育人内容更新滞后,针对新型网络诈骗、校园心理危机等新风险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对现实安全知识的需求。

  传播载体单一化,缺乏沉浸式体验。传统的安全文化育人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方式,多依赖海报、手册、讲座等静态传播载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参与积极性不高。安全演练多为“走过场”式的集体疏散行动,学生未能真正沉浸式体验危机场景,应急技能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能力。安全主题活动形式单一,多围绕征文、演讲展开,缺少互动环节与趣味性元素,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育人成效大幅降低。

  评估反馈滞后化,缺乏动态化调整。目前,各院校在评估安全文化育人成效时,多依赖“参与人数、活动次数”等量化指标,却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的质性评估——例如,仅统计安全讲座的出席率,却未跟踪学生实际安全行为。且评估周期较长,通常在学期末或年度总结时开展,难以在育人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导致育人策略调整延迟,无法形成“设计—实施—反馈—优化”的闭环。

  安全文化视角下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智能化策略

  构建智能化内容供给体系,实现“精准化”育人。借助智能技术剖析学生安全需求,创建“千人千面”的内容供给模式,破解传统育人内容零散、缺乏针对性的难题。通过校园管理系统采集学生的年级、专业、日常活动轨迹及过往安全行为等数据,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交流,构建“安全需求画像”。例如,为化工专业学生精准推送实验室安全相关内容,为刚入学的新生着重传授校园设施安全与防诈骗知识。同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收集官方最新安全政策与案例,结合院校特色创作图文、短视频等多样化素材;借助知识图谱梳理安全知识的逻辑关系,形成系统性内容模块;设置“内容更新触发机制”,一旦出现新型安全风险,系统自动更新并推送相关内容,确保育人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实现“体验式”育人。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元宇宙等技术,搭建模拟真实安全场景的育人空间,攻克传统传播载体单一、互动体验差的问题。例如,可构建“校园安全VR实训中心”,创设实验室应急处置、火灾逃生等情景,学生穿戴VR设备即可开展沉浸式体验,并获得即时操作反馈,通过反复实训提升应急技能;在校园公共区域布置AR识别点位,学生扫描后可触发消防栓操作、道路风险判断等互动任务,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体验;搭建校园元宇宙“安全文化社区”,学生可通过虚拟形象参与安全竞赛、开展应急场景模拟,凭借“安全积分体系”兑换线下实训机会,实现“线上体验—线下实践”的联动,切实增强对安全文化的认同感。

  建立动态化评估反馈机制,实现“闭环式”育人。依托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打造全流程、多维度的评估系统,以弥补传统评估滞后和片面的不足。围绕“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四个维度设计评估指标:通过分析元宇宙社区的发言内容与参与程度评判安全意识,借助线上测试评估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结合校园及宿舍安全检查数据分析安全行为,根据VR实训操作的精准度与反应速度评估应急能力。系统依据评估数据生成“个人安全素养报告”,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反馈与能力提升资源包;同时,生成院校层面的育人成效报告,自动识别育人薄弱环节并调整方案,打造“实时反馈—即时优化”的闭环,持续提升育人实效。

  将智能技术嵌入安全文化视角下的院校文化育人工作,既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精准化内容体系、沉浸式育人场景与闭环式评估机制,不仅能让安全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培育学生敬畏生命、守护安全的自觉意识,还能为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随着技术的持续升级,院校需不断探索智能化与安全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推动安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核心,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安全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