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7月9日正式投运,核心项目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首批193万吨低碳铝生产线同步启动。泸西县“九华山”这片曾经沟壑纵横的荒地,如今变身全球首个600KA+电解铝生产基地。每吨铝二氧化碳排放仅1.8吨,比传统方式低86.15%。山东魏桥集团的技术加上红河州丰富的绿色能源,掀起了一场铝工业的绿色风暴。
电解铝行业过去是“电老虎”,耗电量大,碳排放高。国家“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成了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2025至2027年铝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明确,电解铝总量受限,产能向云南、广西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红河州拥有“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优势,2021年12月与魏桥集团签约,打造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园区年产值达164亿元,成了中国铝产业低碳转型的标杆。
红河州的绿色能源是项目落地的核心。园区配套600万千瓦新能源,85%的电来自水电、风电和太阳能。每吨铝耗电12647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00千瓦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836万吨,相当于400万辆燃油车一年的排放量。云南宏合总经理焦玉树表示,绿电资源让企业在生产源头大幅降低碳排放。
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另一大支柱。园区600KA+电解槽是国内自主研发的顶尖技术,单槽容量最大,能耗和排放最低,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烟气净化效率达99.8%,二氧化硫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达到欧盟水平。技术科科长蔺瑞涛介绍,这条生产线设备效率领先行业10年,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电解铝技术。
智能化技术让生产更高效。宏合智云中心引入全球首个电解铝AI智能系统,5G和人工智能实现“一槽一策”管理。生产稳定性提高,能耗进一步降低,排放控制更精准。AI系统像一个超级大脑,实时监控每台电解槽,确保效率最大化。这种“绿电+智造”的模式,为园区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产业链的循环设计也至关重要。园区采用“铝水不落地”模式,铝水直接流入下游企业,省去铸锭和重熔环节。云南创联、青岛宜博等企业就近生产铝合金和铝制品,形成“碳素制品—电解铝—铝合金—铝制品”全链条。50万吨再生铝生产线仅用3%至5%的电解铝能耗,废铝回收再利用形成闭环。大修渣、脱硫石膏等废料也变废为宝,成了建材原料。
绿色铝的生产不仅降低排放,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每吨绿色铝都承载着“双碳”目标的承诺。园区从荒山到“中国绿色铝谷”,展现了传统工业向绿色转型的可能。技术、政策和产业的结合,让红河州在铝工业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