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求与从容(金台随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2 07:03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王国猛

《论语》有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无须担心没有职位,就怕没有当得起那个职位的能力。不怕没人知道自己,就怕没有足资成名的才华。这是一种君子之忧,总害怕德不配其位,名不副其实。所以位在君子眼中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名不是最心系的,才华才是。现在有些人唯忧争不到位,哪管自己有没有那个德行和能力,生怕自己成不了名,才不管才华和学问是不是出众。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一些人只想成为网红明星,恨不得一夜暴得大名,却又绝不“求为可知也”。

于是有了各种别出心裁,各种“兴妖作祟”,乃至丑不惊人死不休,一心要吸人眼球、博取流量,因为一朝成名,利则随至。对他们来说,实实在在地享有金钱物质,那是真切可感且最为实惠的。至于道德学问,多了他们也不觉得是种荣光,少了他们也不以为耻。《论语》所言,只是被这些人当作圣人的经典语录,虽然承认其精妙,却并不依言而行。取位求名,是一些人的终极目标,至于通过漫长的学习沉淀,提高道德学问水准,他们是决计不会吃那个苦头的。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今天,提升要快,成名要早,已然成为他们心中的追求。我有时也很疑惑,圣人之言,到底是最高标准,还是基本准则,古之士子果真能身体力行之?

后来读到宋朝程门四大弟子之一谢显道的一段相关论述,让我很是吃惊,他说:“此论犹有求位求可知之道,在至论则不然,难用而莫我知,斯我贵矣,夫复何求?”他认为,即使“患所以立”“求为可知”,终究还是落入了求名取位的世俗窠臼。一个人若在品德与才能上都达到足够的境界,就无需刻意去追求外在的名与位。因为当内在的价值已经足够支撑人生,则外在的认可就不会那么挂怀。这真是到了范仲淹所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道之所存,学之所养,即便穷居野处,籍籍无名,也丝毫不影响那份高贵之气。这就是一个真正士子的秉性和精神。

思念及此,我不由得心中大惭,一直以来,虽不至于戚戚于贫贱,但偶尔还是会汲汲于功名。想着圣人之言,遂“患所以立”“求为可知”,奋发向上,孜孜以求,岂知终究还是不能挣脱藩篱。今闻谢显道之言,始知人的境界真的有天壤之别。

好在《中庸》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与道高者之差距,至少有了追赶的目标。反正一生都在修行,无非是时间长点,用力深点,在力行体悟的过程中,也许自有一份从容暗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2日 20 版)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