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
一季双收为哪般(垄上行·秋收日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侠
时间:9月20日
地点: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薛庄村
天气:晴
在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我随农技员来到新郑市城关乡的高标准农田。
走进东郭寺村,田地里玉米饱满、豆荚落黄,四行玉米、四行大豆间隔种植,形成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的大豆带和玉米带,铺开一幅“金镶玉”的丰收画卷。
“俺流转了800亩地,以前单种玉米,亩产可达1200斤,现在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到1300斤。”种粮大户吴志凯站在田埂上,掰着手指给我算账,“俺采用复合种植模式4年来,不仅玉米不减产,一季还多打了200斤大豆。看今年玉米这个长势,亩产不低于1300斤,算下来一亩地能多挣三四百元。”
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的种植面积少了,为啥亩产反而增加了?
“玉米增收的奥秘是利用了玉米‘带’的边行优势,让每行玉米都最大限度通风透光、结大穗,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随行的新郑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李浩笑着揭晓答案,“我们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为农户推荐适宜的种植模式,目前新郑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要采用推广的种植模式是4∶4(4行大豆、4行玉米)、4∶2(4行大豆、2行玉米)、6∶4(6行大豆、4行玉米)等。”
除了“带”的边行智慧,“种”的黄金搭档也很重要。
“俺今年玉米选登海605,大豆选郑1440,这哥儿俩可是‘黄金搭档’。”吴志凯向我介绍他的“种子配方”,“你看,大豆最低的结荚位距离地面10多厘米,很适宜机收,损失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下,玉米要选用抗倒性强、适宜密植的紧凑型品种,大豆要选用耐荫、耐密的品种。”李浩解释。
在薛庄村,瑞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苗振清的复合种植示范田里,四行玉米“牵手”六行大豆列队迎宾,长势喜人。阳光下,农技员们拉开尺子测量玉米和大豆的行距和株距。
“玉米稳产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密植。因为要把一亩地的玉米数量种到这四分地上,不管是采取哪一种复合种植模式,一定要通过缩株保密,保证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粮食产量。”李浩介绍,“玉米密度要达5000株左右,大豆密度要达8000株至1万株。”
“为掌握实际生产情况和关键技术落实效果,我们定期对生产情况和产量要素进行监测、记录。”李浩说,“这块田地采取的种植模式是6∶4,经过实地测量,每亩玉米4800多株,大豆1.04万株,这个密度符合复合种植技术的要求,后期注意田间管理,玉米、大豆产量就有保障。”
不觉间,夕阳西下。微风拂过田野,玉米叶沙沙作响,豆荚轻轻摇曳。“带”的边行智慧,“种”的黄金搭档,“密”是丰收保障——这些概念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