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当秋风拂过希望的田野,乡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丰收季,吸引着无数都市人驾车前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耕乐趣、品尝农家美食、感受农事文化。休闲农业正以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也正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曾经,农业被简单理解为“种地吃饭”的生产活动。而今,休闲农业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让农业展现出生产、生态、生活、教育等多元价值。一片稻田,不仅是粮食产地,更成为亲子教育的自然课堂;一个果园,不仅是水果来源,更变身游客采摘体验的休闲场所;一座农舍,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这种转变,正是农业多元功能、乡村多元价值的生动体现。
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农”字本色。其根在农业、魂在农村。最受欢迎的休闲农业项目,应该是那些真正保持农业本色、彰显农村特色、传承农民本真的项目,而非人造的乡村仿品。
如今,科技创新为休闲农业插上了腾飞之翼。智慧农业、物联网、短视频营销等正在改变传统农业形态。通过手机App,游客可以实时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借助VR技术,消费者可以远程体验农事活动;利用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从田间到达餐桌。“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加速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可能。
同时,休闲农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它让农民意识到:农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可展示、可体验、可分享的生活方式;农村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吸引人的旅游目的地;农产品不仅是食物来源,更是承载文化的故事载体。这种认识转变,激发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
当然,休闲农业发展也面临挑战。如何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竞争?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让外来投资与本地利益共赢?解题思路是休闲农业发展必须惠及本地农民,不能只有资本盈利而农民被边缘化。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往往是那些让农民成为主体、共享收益的项目。
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内外兼修”。对外要打造特色品牌,讲好农业故事;对内要提升服务品质,保持乡土本色。一定要有吸引人、留住人的“亮点”。政府要做好规划引导,企业要创新运营模式,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游客要践行文明体验。多方协同,才能让休闲农业行稳致远。
休闲农业看似只是农业的一种形态,实则承载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它是农业增值的新路径,是农村美丽的新诠释,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通过休闲农业,城市人找到了回归自然的途径,农村人发现了家园的新价值。
当我们参与农事体验、品尝农家美食、学习农耕文化时,我们不仅是在享受休闲时光,更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农业变革。每一次消费都在为农业增值助力,每一次分享都在为农村发展点赞。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