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雪飘洒:死海深处正在发生的奇异现象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1 10:00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死海中的盐丘及其他引人注目的构造,揭示了蒸发作用与流体动力学如何塑造地球的地质过去与现在。

死海代表了多种独特条件的交汇:它位于地球表面最低点,拥有全球最高浓度的盐分。这种极端盐度使得海水密度异常之高,作为世界最深的超盐度湖泊,其深处发生着许多以温度驱动的奇特过程,科学家们至今仍在努力解读这些现象。

其中最令人着迷的特征是所谓"盐巨人" —— 地壳内部巨大的盐体堆积。"这些地壳中的大型沉积层横向可延伸数十公里,纵向厚度可达一公里以上,"发表于《流体力学年评》的论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机械工程教授埃卡特·迈堡解释道,"它们如何形成?死海确实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研究这些构造形成机制的地方。"

虽然地中海和红海等地也存在大规模盐沉积,但死海是唯一持续形成新盐沉积的地区。这使其成为研究盐沉积发育物理过程的绝佳场所,包括其厚度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

蒸发、析出与饱和

研究中,迈堡与以色列地质调查局的合著者纳达夫·伦斯基描述了正在塑造死海形态的流体动力学与沉积物输送过程。这些过程受多种因素控制,最显著的是死海作为终端盐湖(即无自然出口的水体)的特性。因此蒸发是唯一的水分流失途径,这个过程数千年来持续缩小湖泊面积,同时留下大量盐沉积。近几十年来,其主要水源约旦河的筑坝工程加剧了水位下降,目前每年降幅估计达1米(3英尺)。

水体内温差对盐巨人及相关特征(如盐丘和盐烟囱)的形成也起关键作用。在死海大部分历史中,它始终处于"分层状态"(稳定分层),较温暖、密度较小的表层覆盖在更寒冷、盐度更高、密度更大的深层水体之上。

从分层到全循环状态

"过去即使冬季降温,表层密度仍小于底层,"迈堡解释道,"因此盐分始终保持分层结构。"这种平衡在1980年代初被打破,约旦河部分改道导致淡水注入减少,蒸发作用占据主导。此时表层盐度与深层水体相当,两层水体开始混合。这个变化使湖泊从分层状态转为全循环状态(水体每年彻底混合一次)。如今分层现象依然存在,但每年仅在温暖季节持续约八个月。

2019年,迈堡团队在夏季观察到异常现象:通常与寒冷月份相关的岩盐结晶(即"盐雪")竟在夏季析出。当盐度超过水体溶解极限时就会形成岩盐(俗称石盐),因此更深、更冷、密度更大的水层通常是冬季析盐的场所。但研究人员发现,夏季蒸发作用虽然提高了表层盐度,水温升高却使盐分持续溶解。这产生了"双扩散"现象:表层较暖的高盐度水体冷却下沉,而深层较冷水体受热上升。随着高密度表层进一步冷却,盐分开始析出,形成意想不到的"盐雪"奇观。

盐雪与巨型构造

研究者指出,蒸发作用、温度波动和密度变化的共同作用,加上内部洋流和表面波等因素,造就了各种形态规模的盐沉积。与旱季发生盐分析出的浅水超盐度水体不同,死海的盐析过程在冬季最为剧烈。这种全年无休的深层"降雪"现象,解释了地中海等其他盐体中盐巨人的形成 —— 约596万至533万年前的墨西拿盐度危机期间,地中海曾完全干涸。

"过去直布罗陀海峡始终有北大西洋水体注入地中海,"迈堡说,"但当构造运动封闭海峡后,北大西洋水源即被切断。"他解释道,蒸发作用使海平面下降3-5公里(2-3英里),形成与现今死海相同的条件,留下至今仍埋藏在地中海深部的厚盐壳。"数百万年后直布罗陀海峡重新打开,北大西洋水源再次注入,地中海才重新充盈。"

此外,盐通量变化及海底泉眼的存在促进了其他有趣盐构造的形成,例如盐丘和盐烟囱。

研究者表示,除深入了解超盐度湖泊蒸发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外,对新兴海滩沉积物输送过程的研究,也有助于认知海平面变化下干旱海岸线的稳定性与侵蚀问题,并为资源开采提供潜在可能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