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永亮 张 琪
山东威海荣成市海草房。 高 伟摄
淄博市沂源县圈连洞遗址,丰富了山东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村齐长城遗址,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及功能演变提供了关键资料;环渤海地区新发现的古代盐业遗址群,为研究山东沿海盐业史提供了新证据;潍坊市奎文区潍柴老厂区,见证了新中国重工业发展……山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严格遵循“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原则,聚焦“新发现”,全省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4万余处。
从新发现文物类别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比最高,其次为石窟寺、石刻和古文化遗址,传统民居是所有新发现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小类。
“四普”延伸了文物认定的年代轴线,扩展了文物认定的类型范围,给普查增加新发现提供了有利契机。山东每年有大量基本建设工程开工,全省贯彻“先考古后建设”理念,积累了大量的新发现文物线索,成为“四普”新发现的重要支撑。
按图索骥,先理清线索。“四普”人员一方面系统梳理“三普”以来全省考古勘探、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形成的线索,结合古代城址变迁、近现代工业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等脉络,梳理出潜在线索。山东创新性地在全国首发线索征集公告,实行“村村到”地毯式踏勘补充和核实线索。普查办收集线索6000余条,其中近2500条线索经核查登记为新发现,转化率达40%。
专题调查是实现新发现文物增量的直接手段,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山东省组织开展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类型的实地调查,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老城等重点区域,以及行业遗产、乡土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等重点类型;组织2所高校、3个省直文博单位,开展了齐长城、盐业遗址、大运河、水下文物等7项专题调查。
齐长城专题覆盖6市16区县,在既有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基础上,对全长600余公里的齐长城遗存开展详细调查,全面厘清其数量、类型、分布格局及保存现状,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夯实根基。胶济铁路专题,实现胶济铁路沿线4市21区县全覆盖,聚焦铁路线及配套附属设施,同时兼顾沿线重要相关遗产与城乡聚落。盐业遗址专题覆盖黄河三角洲3市760平方公里区域,新发现盐业遗址1000余处。旧石器遗址专题重点对沂沭河、淄弥河及柴汶河流域开展系统性调查,新发现旧石器遗址近50处。大运河专题覆盖沿河5市,调查区域超750平方公里,新发现聚落遗址、堤坝渠堰等70余处。水下文物专题聚焦胶东沿海地区,新发现沉船遗址、各类海防遗址100余处。新泰市对境内磁莱铁路展开专题调查,新发现24处侵华日军罪证类遗存。
集中连片重点区域专题以老城、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街区为调查重点,新发现文物达2800余处,涌现出如荣成市马栏耩村、安丘市黄石板坡村、巨野县前王庄村等一批数量多、代表性强的传统村落。私人产权文物的普查面临较大阻力,普查队员坚持“换位思考、耐心引导”,逐步消除大众顾虑。同时,地方积极探索激励保障机制,有效激发大众积极性。
在普查队员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中,一处处新发现正录入全国文物资源的大数据库,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