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来,陪你们长大!”今年夏天,易于兰站在美姑县的教室门口,孩子们拉着她的衣角,泪汪汪地喊:“易老师,别走!”那一刻,她心动了,决定辞掉城里副校长的职位,带着丈夫一起扎根大山,陪彝乡的孩子们走更远的路。
易于兰,今年48岁,曾经是乐山市一所城里小学的副校长。她是那种走到哪儿都让人竖大拇指的老师,教英语特别厉害,学生考得棒,家长都喜欢她。2022年,她主动申请去彝族地区支教,先去了峨边,又到了美姑。她说,城里的日子挺好,可她更想去大山里,帮那里的孩子点亮希望。
在乐山的时候,易于兰的课堂就像有魔法。学生们学英语学得开心,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她带的班级,期末考试总能拿全区第一,家长们都叫她“最有温度的老师”。她还帮学校搞改革,带年轻老师成长,指导他们拿了不少市级比赛的奖。她的学生也在省级艺术展演上站过领奖台。她常说:“教书不只是教分数,还要让孩子心里有光。”
来到彝乡后,易于兰发现这里的孩子和城里不一样。有的孩子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更别提学英语了。她没抱怨,而是想办法。她教孩子们用英语说“大山”“花朵”“土豆”,课间陪他们玩,慢慢地,孩子们开始爱上英语课。她还给当地的老师讲课,把复杂的教学方法讲成简单的故事,让大家听得懂、用得上。
易于兰不只教书,还想办法帮彝乡的学校变得更好。她设计了“管理帮扶+教研滴灌+心灵护航”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帮学校管好、教好、关心好孩子。她还牵线让乐山的学校和彝乡的学校结对子,带队送课下乡,教老师们怎么上课、怎么管理。她还给孩子们讲安全知识,告诉他们怎么保护自己。三年下来,她带的学校有了大变化。
数据不会骗人。易于兰支教三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支教教师”。她帮过的彝乡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老师们也更有信心了。她还推动了10多次送教活动,开了不少示范课和讲座,让彝乡的老师学到了真本事。她的努力,让山里的教育有了新气象。
今年夏天,支教任务本来要结束了。孩子们拉着她不让走,她也舍不得这些孩子。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掉城里所有的职务,把读高一的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带着丈夫一起搬到美姑。她说:“我要在这里再干十年,帮更多孩子,也帮这里的老师成长。”
搬到美姑后,易于兰有新计划。她想专注培训英语老师,帮他们解决“不敢教、不会教”的问题。她还想设计适合彝乡孩子的英语课,让他们觉得英语不是枯燥的功课,而是打开世界的窗户。最重要的是,她要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本地老师,让彝乡的教育靠自己也能越办越好。
易于兰的丈夫也支持她。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陪她一起到大山里。有人问她,城里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要来受苦?她笑笑说:“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这比什么都重要。”她就像彝乡的索玛花,扎根在深山,绽放出最美的光。
从乐山到美姑,易于兰跨越的不只是山川,还有生活的舒适圈。她用行动告诉大家,教育不是冷冰冰的课堂,而是点亮孩子未来的希望。她的选择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世界会不会更美好?
易于兰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彝乡的未来。她的坚持,让人看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你觉得,她的故事会激励更多人去做有意义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