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良好态势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0 07:01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9月19日,在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世界大会“北京时刻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赵弘研究员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25”。结果显示,综合指数持续攀升,2024年达362.1,较上年提升32.7个点,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体现出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关村指数”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变化趋势图。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供图

个分项指数首次突破500

“中关村指数”由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已连续14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旨在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成为表征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关村指数2025”结果显示,综合指数持续攀升,2024年达362.1,较上年提升32.7个点,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体现出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个分项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和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均首次突破500,分别达到549.2、524.3,相比基期分别年均增长16.7%、16.3%,是推动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的重要动能;产业发展指数延续向好趋势,达到287.1,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开放协同指数波动上升,达到316.4,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宜居宜业指数平稳提升,达到133.4,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重磅级硬科技成果加快涌现

中关村创新引领指数持续上扬,2024年达到549.2,较上年提升71.2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6.7%。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785.1亿元,同比增长6.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0.9%,98家企业入选欧盟“2024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000强”,8家企业跻身TOP100。

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5万件,相对2013年增长了约8倍;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7.1件,相对2013年翻了两番多。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8776件,同比增长10.8%,约占全市七成以上,6家企业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TOP100”。

中关村示范区深入落实北京市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2024年以来涌现出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光子时钟芯片、128通道无液氦脑磁图仪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及产品,在智能脑机接口、高性能芯片、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百度、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入选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委托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外部单位开展研发的经费支出达869.7亿元,同比增长20.9%;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共建车载成像雷达技术联合实验室、AI+新材料研发联合实验室、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协同研发平台。

中关村示范区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126家

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快速增长,2024年达524.3,较上年提升46.4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6.3%。

中关村示范区持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78.0万人,占从业人员64.4%,占比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高新区整体约20个百分点。高水平科技人才领跑全球,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31人次,占全国的27.7%,连续两年居全球科技园区首位。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科技型企业4.6万余家,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126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衍生、高管和海归人员创业成为初创企业重要源头。独角兽新生力量持续孕育,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晋独角兽企业21家,约62%集中于通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新型储能、氢能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备案大模型数量持续领跑全国

中关村产业发展指数增势良好,2024年达287.1,较上年提升24.3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0.1%。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较上年净增约一万亿元,贡献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约三分之一、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约六分之一。收入结构“含金量”高,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2.67万亿元,占总收入比重27.1%。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24年企业人均实现收入356.4万元/人,较2013年增长了1.2倍;人均实现利润38.0万元/人,较2013年增长了2.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50万元/人,约是全市的1.2倍。

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总收入4.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3%。人工智能产业位居全球前列,落地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备案大模型数量持续领跑全国,136款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占全国25.2%;13家企业入选2025年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位居全国首位。医药健康2024年实现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位列全国第二;9个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排名全国第三。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具身智能机器人、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成立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孵化器、具身智能产业园和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打造了64家特色产业园。

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84家,其中年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1家,较上年增加4家;集聚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约占全国高新区12%。

赵弘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北京拥有深厚的科技底蕴、活跃的创新力量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始终站在开放合作的前沿。中关村经过近40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之路,未来要继续探索科技园区创新、绿色、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贡献中国创新智慧。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