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戏曲更有“戏”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9 20:00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初秋时节,一台唱响在蔡家坡村的眉户戏,为乡党们献上了一场直抵心坎的文化盛宴,成为传统戏曲在三秦沃土“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方水土上的灵动乡音。譬如眉户戏,其婉转唱腔浸润着三秦大地独特的人文气质与民俗风情。

眉户,是无数关中儿女的乡愁记忆——当锣鼓铿锵、弦音渐起,“出将”门帘儿轻轻一挑,演员款款登台,水袖轻舞,顾盼生辉;台下观众则看得如痴如醉,共情于戏曲人物的爱恨嗔痴、悲欢离合,声声叫好。而戏曲咿呀之间,忠孝节义等风骨精神从台上传到台下,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漫漫历史长河中,听曲看戏,曾是很多陕西人乃至大部分中国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然而时代迅速发展,大众娱乐选择日趋多元,传统戏曲渐失昔日光辉。一些传统剧种,尤其是地方小戏,一度陷入存续危机:剧团凋零、观众疏离、剧本脱离时代……眉户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低潮与挣扎。

可是,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孜孜不倦地创作,民间艺人一声一调地真诚传唱,剧团演员在困境中坚持排戏,地方政府尽力扶持……

时代在变,观众更迭,戏未曾停。

因为,优秀传统戏曲承载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基因,早已深植于民族血脉,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从《新龙门客栈》等一批精心打磨的地方戏频频“出圈”,到安万剧团爆火,再到各类平台上以“国风”“戏曲”为标签的短视频点击量居高不下,我们看到,国人对传统戏曲的热爱未曾减退。

只不过,如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够不够”转向了“好不好、优不优”。人们渴望看到内容扎实、表演精湛的好戏,也期待呼应时代情绪、贴近现代审美的新戏。这意味着,传统戏曲要真正“有戏”,不仅需要守护根脉,还需一张契合当代价值观与审美趋势的“新面孔”。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事实上,不只戏曲,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岁月里,形成了无数璀璨多姿的文化遗产。它们无一不蕴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亟待今人用心传承。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当下,不论是民间生生不息的“草根戏”,还是无数熔铸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非遗,都将在我辈手中芳华再现,历久弥新。

【来源:陕西日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