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新罪证公开,老照片、旧文献背后,有着怎样的抗战故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8 23:06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一件件泛黄的文献、历经风雨的实物和带着硝烟气息的老照片背后,有着怎样的抗战故事?9月1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遗珍 英雄永怀”抗战文物征藏鉴研会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

自2018年起,上历博一直积极致力于抗战相关文物的收藏,共征集抗战相关物品200余件。此次鉴研会集中展示近年征集到的抗战文物,这批文物资料时间跨度自1932年“一·二八”事变至抗战胜利初,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共同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不仅对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也为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提供了生动载体。



鉴研会现场。

现场,捐赠者代表进行分享。顾力丹动情回顾了家族几代人与中国进步事业紧密相连的经历,“我的爷爷热衷学习进步书刊,我的二爷爷曾在《申报》《新华日报》等多地从事文化工作,为党的宣传事业奋斗终身。我的奶奶是‘一二·一’惨案四烈士之一于再的胞妹。”顾力丹表示,“这次捐赠,是希望让文物‘藏有所归、用有所值’,尤其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

鉴赏环节,一面布满字迹的旗帜尤为引人注目。“十三日扬子江渡河”“七日同济大学”“大场镇陷落”……这面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签名战历旗上的文字清晰记录着该部队1937年至1939年的行迹,是直接反映日军侵华的罪证。


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签名日本国旗。

上海东北义勇军后援会(成立于1932年)核心成员冯少山、李次山、殷芝龄于1933年3月25日的合影,弥补了《申报》等文字记载中影像的缺失,对还原上海民间抗日运动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


1933年3月25日上海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代表冯少山李次山殷芝龄先生来前方慰劳摄影。

救亡图存之际,上海各界在不同战线主动投身抗战事业。1946年秋,沪江大学郑章成致涂羽卿的贺幅中,提到二人于抗战中“八载同耐苦”的经历,呈现了抗战期间知识分子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培育人才的历史事实。


1946年章成贺羽卿行书诗。

部分文物展现抗战期间的宣传工作与文化抗争。例如1937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行的《国难新闻》创刊号,倡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2年版《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以大量影像记录淞沪抗战实况,发行广泛;鉴研会上还展示了相关戏剧材料,包括熊佛西在四川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及募捐公演照片,展现文艺界以公演募款形式支援抗战的活动。


1937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行《国难新闻》创刊号。

一批反映中国共产党及新四军抗战活动的物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新四军臂章、《大众日报》记者证等。近日新征集到的1937年7月15日版《解放周报》,刊载了“七七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发表的通电原文。


解放周报 1937年7月15日 1卷-11期。


1941年新四军臂章 、庄索照片(背面赵坚题记)、1945年大众日报社记者证。

鉴研会上,上海日占时期的实物证据亦有展示,如“大上海瓦斯股份有限公司”煤气费收据 ,是日军在上海实施经济统治的重要物证。


大上海瓦斯股份有限公司领收证。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周峥、上海图书馆黄薇及淞沪抗战纪念馆林杰从专业视角肯定了新四军臂章等珍藏的价值,提出此批征藏具有“多元化、生活化”的特色,希望未来能结合多方资源活化博物馆藏品,重现历史现场。

这次征藏鉴研会中展示的文物文献,七成以上为各界市民所捐。如胡金仙所藏的文物中,不仅有斯诺签名版《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也有其在伤兵医院担任护士时伤病员和医生为她而写的留言簿,既展示了外国友人支援中国抗战,也从个体视角出发记录下抗战中的点滴。此次活动展示的新四军臂章,由另一张征藏照片上的主人公——庄索(原名庄五洲)设计,而照片所有者赵坚又曾向庄索学习速写,与其是新四军战友。这批抗战文物在承载上海的红色精神、见证抗战历史的同时,也将个体记忆融入了城市记忆,使历史的重量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原标题:《日军侵华新罪证公开,老照片、旧文献背后,有着怎样的抗战故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