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劳动教育中热爱乡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8 14:02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邓永新

9月1日,《安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安康市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从“软要求”走向“硬约束”,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各地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加强了劳动教育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在校内外建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劳动教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展现了教育回归实践、回归人本的积极趋势。

然而,劳动教育在不少学校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面临着缺乏专职教师,课程时常被主科挤占,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与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本土化课程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尚未达到与学科教育同等地位,其育人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彰显。

该《条例》的出台,关键在落实。要促进劳动教育从法规条文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需多管齐下、多方协同。首先,要正本清源,深化育人共识。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立德树人、启智增智、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关乎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摒弃“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将其视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各地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课程。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素有“秦巴明珠”之称,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生态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劳动教育课程可深度融合地域特色,开发茶叶采摘、生态种植、竹编剪纸、美食烹饪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热爱乡土,实现文化传承与劳动育人的双赢。

再次,劳动教育需强化保障,建好师资队伍。应设置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岗位,加强专业培训,同时聘请农技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体系。还需建立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将实践表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破解“被挤占”的困境。

最后,劳动教育需要家校协同,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劳动教育不只在校内,还要在家庭与社会中开展。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镇、村社区也可以开放实践场所;各级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劳动模范事迹,让“劳动最光荣”成为全社会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