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哲学上海论坛”选出2024-2025中国人文社会学科十大热点议题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8 08:02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2025年9月13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首届“历史与哲学上海论坛”,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共同参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分工日益精细,虽成果斐然,然碎片化之弊亦随之深重,致使关乎人类文明命运的重大问题与基本问题之思考难以凝聚,深度对话日渐困难。因此本次会议旨在倡议学界同仁,共同直面大变革时代之挑战,奋力打破学科壁垒,重新审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功能与使命。

作为本次论坛的核心环节,发起者特设了“2024-202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热点议题”讨论,以期集腋成裘,凝聚共识。经过广泛提议,与会学者们凝练了21项跨学科的热点议题,并共同推选出了2024-2025人文社会科学十大热点研究议题。这些议题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界,既回应了AI技术对人文价值的挑战,也重新审视了古典思想、历史真实性、启蒙价值重建等根本性问题;既关注中文互联网引发的史学反思,也探索科技与制度的深层互动,更通过出土文献重构历史认知,全面展现了人文学者在时代转型中对文明本质与发展方向的整体性思考。这种跨学科视野与终极追问的结合,正彰显了人文学科在AI革命时代不可替代的批判性与建设性使命。

首届“历史与哲学上海论坛”推选的十大人文社会科学热点议题如下:

1. AI时代人文学科的价值重估

2. AI革命与哲学的使命

3. “真实性”问题重新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议题

4. 古典思想的现代理解

5. 启蒙价值解体及现代社会共同价值的重建

6. 西史辨伪:中文互联网对西方历史叙事的质疑

7. 当代中国学界的历史哲学转向

8. 历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传统问题的再出发

9. 科技发展与制度演变之间的因果关联

10. 出土竹简文献研究对上古历史和思想发展的重构

论坛对这些议题作出以下说明:

AI时代人文学科的价值重估

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人文学科的价值需跳出“工具理性”框架重估。AI擅长数据处理与逻辑运算,却难以复刻人类对情感、伦理、价值的深度感知,文学对人性复杂的描摹、历史学对文明脉络的梳理、哲学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恰恰构成了AI的“能力盲区”。人文学科不仅能为AI发展划定伦理边界,避免技术陷入“价值真空”,更能通过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为AI时代的人提供身份认同与精神锚点,防止人在技术依赖中丧失主体性,成为平衡技术狂飙的关键力量。

AI革命与哲学的使命

AI革命催生的技术现实,正倒逼哲学突破传统议题框架。当AI具备深度学习、自主决策能力,甚至出现“类意识”萌芽时,哲学需回应一系列新命题:AI是否具备“主体性”?机器行为的伦理责任该如何界定?人类独特性在“人机共生”中如何维系?同时,哲学还需反思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AI背后的算法理性是否会窄化人类认知,技术乐观主义是否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其核心使命并非否定技术进步,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审视AI与人类的关系,为技术发展提供价值指引,避免文明走向单向度的技术异化。

“真实性”问题重新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议题

数字时代的“拟像泛滥”,让“真实性”问题重回哲学社会科学核心。AI生成内容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深度伪造技术消解了信息的可信度,社交媒体的“算法茧房”则扭曲了认知的真实性。这一背景下,哲学需重新追问“真实”的本质,是客观事实的对应,还是主体间的共识?社会学需研究“拟真社会”中人际信任的重构,历史学需探索数字时代史料的真伪鉴别方法。“真实性”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维系社会信任、认知稳定与文明传承的基础,其重构成为应对数字异化的关键前提。

古典思想的现代理解

对古典思想的现代理解,核心是打破“古今割裂”的认知,挖掘传统智慧的当代适配性。无论是中国先秦诸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并非只能作为历史文献被研究,而是能为现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儒家“礼治”理念可为社会治理提供伦理支撑,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能为技术狂飙提供反思视角,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可指导现代人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种理解不是对古典思想的复古式照搬,而是以现代语境为坐标,激活传统思想的生命力,实现“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

启蒙价值解体及现代社会共同价值的重建

启蒙运动确立的“理性至上”“个人自由”“普遍主义”等核心价值,在当代遭遇多重挑战:全球化失衡导致普遍主义被质疑,技术理性膨胀挤压价值理性空间,个体主义过度发展引发社会碎片化,使得启蒙价值逐渐“解体”。重建现代社会共同价值,并非否定启蒙价值的历史意义,而是需在新语境下重构价值体系:既要保留“自由”“平等”的核心内核,又要融入“共同体责任”“生态和谐”等新维度;既要尊重个体权利,又要强化社会共识。其关键在于通过对话与协商,找到不同文明、不同群体的价值交集,构建兼具包容性与凝聚力的现代共同价值。

西史辨伪:中文互联网对西方历史叙事的质疑

“西史辨伪”是中文互联网语境下,部分群体对西方传统历史叙事的批判性反思运动。其质疑焦点集中于西方古代史(如古希腊、古罗马史)的史料真实性,例如质疑部分古希腊文献的成书时间与传承路径,质疑古罗马文明遗迹的考古认证逻辑,认为传统西方历史叙事存在“层累构造”甚至“虚构”成分。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对“西方中心论”历史观的反抗,也有学术考据方法的差异,但也存在部分观点陷入“极端怀疑”“非此即彼”的误区。客观看待这一议题,需以严谨的考古证据、文献考据为基础,避免情绪化对立,推动中西历史研究的平等对话。

当代中国学界的历史哲学转向

当代中国学界的历史哲学转向,是学界对“如何理解历史”“历史研究的意义”等根本问题的重新思考。此前中国史学研究多侧重“史料考证”与“历史叙事”,而近年来更注重引入哲学视角,追问历史的规律性与主体性:例如反思“线性进步史观”的局限性,探讨历史发展中“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关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立场与叙事伦理。这一转向既受全球历史哲学思潮的影响,更源于中国自身的时代需求,通过历史哲学的反思,为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理解中华文明传承、构建中国特色历史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实现从“研究历史”到“反思历史研究”的深化。

历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传统问题的再出发

“历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历史哲学的传统议题,在当代语境下被赋予新内涵,实现“再出发”。传统研究多聚焦于“现实历史如何从可能性中产生”,而当下更关注: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可能性(如近代中国的其他发展路径)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技术革命(如AI)为未来历史提供了哪些新可能性?人类能否通过主动选择,推动历史向更优的可能性发展?这一“再出发”的核心,是打破“历史决定论”的桎梏,强调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性”,既承认客观条件对历史的制约,也重视人类选择对历史走向的塑造,为思考“如何创造更好的未来”提供历史维度的启发。

科技发展与制度演变之间的因果关联

科技发展与制度演变并非单向因果,而是呈现“相互塑造、动态适配”的复杂关联。一方面,科技突破会推动制度变革: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工厂制度,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AI技术则倒逼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制度演变也会制约或加速科技发展: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能激励科技创新,僵化的监管制度可能阻碍技术应用,而开放的学术制度则能促进科技交流。二者的失衡会引发社会问题,若科技发展远超制度适配(如AI伦理制度滞后),易导致技术滥用;若制度束缚科技发展(如保守的科研管控),则会错失发展机遇。

出土竹简文献研究对上古历史和思想发展的重构

出土竹简文献(如郭店楚简、清华简、上博简等)的发现,为上古历史与思想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推动认知重构。在历史层面,竹简记载的上古帝王世系、诸侯国交往细节,补充了传统文献(如《史记》)的缺失,修正了对西周、春秋社会结构的认知;在思想层面,郭店楚简中的“儒道文献”(如《老子》竹简本、《五行》篇),揭示了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早期形态,打破了“儒家独尊”“道儒对立”的传统认知,证明了先秦思想的“多元交融”。这些研究不仅还原了上古文明的真实面貌,更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思想脉络的重新理解。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