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载躬耕田野 以技助农践初心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8 06:07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菏泽日报

35载躬耕田野 以技助农践初心

——记省人大代表、东明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张冬菊

“您看这叶片上的病斑,是典型的玉米顶腐病,需用苯醚甲环唑搭配芸苔素喷施,5天就能缓过来。”近日,在东明县沙窝镇的玉米田里,一位皮肤黝黑、裤脚沾泥的身影正蹲在地上,手把手指导农户配药。她就是山东省人大代表、东明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张冬菊,一位扎根农业一线35年,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履职落在田埂间的“庄稼守护神”。

从东亚飞蝗到草地贪夜蛾,从小麦条锈病到果蔬虫害,东明县每一次重大病虫害防控战役中,都少不了张冬菊的身影。每年2月至11月,她雷打不动地扎进田间地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只为精准监测病虫害动态。“测报工作差一天,农民可能就损失一季收成。”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有一次,为赶在暴雨前完成蝗虫幼虫密度调查,她顶着烈日在河滩地蹲守6小时,回家后才发现双臂被虫咬得红肿一片;节假日里,别人休息她却忙着制作病虫标本、拍摄危害照片,甚至因长时间接触导致皮肤过敏;女儿上小学时,她多次因加班调查忘记接孩子,没少受家人埋怨。可每当看到经她指导后,枯黄的庄稼重新焕发生机,农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她总是说:“和农民的收成比,这些苦算啥?”

沙窝镇马军营村农户王凤霞至今记得,两年前自家玉米突然连片枯萎,急得直掉眼泪。拨通张冬菊的电话后,仅30分钟她就赶到田间,很快确诊为玉米顶腐病。“张老师当场配好药,教我怎么喷、喷多少,第5天玉米病情就显著好转。”王凤霞的语气里满是感激。35年来,这样的“田间急诊”,张冬菊已记不清处理过多少次。她用脚步丈量全县14个乡镇的农田,把农技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

“我出身农村、专于农学,最懂农民的难。”作为来自农业一线的省人大代表,张冬菊始终把“为农民代言、为产业献策”放在心上。每次参加省、市、县人大调研视察,她都带着笔记本穿梭于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将农民的心里话逐一记录下来,转化为高质量的履职建议。

针对基层农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她提交《关于加快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提出涉农院校可推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模式,让专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考虑到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部分农户面临发展难题,她又撰写《关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制定“四乱”清理差异化政策、完善滩区水系配套等方面提出4项具体举措,为滩区群众守住“饭碗田”。

“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地里多是老人,新技术不能很好推广,产量上不去。”张冬菊在调研中发现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后,积极呼吁:“要让年轻人愿意回农村、留在农村。”她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青壮年投身农业产业,同时推动农业高校与基层对接,定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农技员,补充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力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既贴合实际又直击痛点,多次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

“农业的未来在科技,科技的希望在青年。”除了做好技术推广和代表履职,张冬菊还兼任东明县农广校培训教师,常年为农户开展农技讲座。她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拍摄的病虫害照片、田间案例,用“农民话”讲清“技术理”,累计培训农民超3万人次,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

如今,57岁的张冬菊依然保持着“连轴转”的节奏:白天跑田间、做指导,晚上整理调研笔记、准备培训课件,周末还会带着年轻农技员下乡“传帮带”。“只要我还走得动,就想多为农民做点事。”她说,未来会继续扎根泥土,把农民的期盼写成建议,把先进农技送到田间,让更多农户靠科技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

35载春秋,张冬菊用脚步丈量农田,用技术守护丰收,用履职温暖民心。这位从田间走来的人大代表,正在东明县的广袤田野上书写着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

记者 孔博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