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带玩“天然褶皱博物馆” 巴山大峡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创5A·巴山大峡谷更好玩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7 21:03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秋意漫过巴山褶皱,川渝陕结合部的达州巴山大峡谷,迎来一场别样的文旅探索。

9月14日至16日,“巴风賨韵·安逸达州”聚焦巴山大峡谷创5A主题宣传活动举行,10多位网红旅游博主与省市主流媒体记者组成“大V创作团”,踏访长约70公里的峡谷奇峰。

他们眼前,峡谷是形似“大V”的天然褶皱博物馆;身后,是网络时代亿万级的粉丝矩阵。

三天采风,超越 “记录风景” 表层意义,更是一场自然界“大V”与网络界“大V”的碰撞,让巴山大峡谷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借现代传播,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博主们在巴山大峡谷仙女岩拍摄创作。(拍摄:谢杰)

暴走的博主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播”

从中国地理版图看,巴山大峡谷,是地球运动造就的一个“V”型峡谷。

这个“巴山大V”,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省、重庆市交界的大巴山脉,远离交通枢纽,对外界来说,这里似乎是一处“秘境”。

事实上,这里是巴文化资源富集地、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是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三天时间,“网络大V创作团”,走进这个自然“巴山大V”,开启日行近两万步的“暴走”。

“大V创作团”在巴山大峡谷地质博物馆。(拍摄:雷远东)

渡口乡土家婚俗非遗秀、地质博物馆、仙女岩褶皱、大象洞溶洞、桃溪谷勇者大环线、画架沟160米垂直观光电梯、桑树坪土家族风情小镇、朝阳村民宿聚落、680米跨度玻璃桥、苏家屋基索道、罗盘顶状元楼、红豆杉栈道……巴山大峡谷,一次次让大家直呼“出片!”

巴山大峡谷大象洞溶洞。(图据博主@陈建Sir)

有400多万粉丝的博主@陈建Sir,一次次放飞无人机。镜头里,深切的峡谷、丰富的褶皱,山峰顶部绵延的棋盘式簇状峰丛,都让他震撼。

科班出身的旅游管理专业背景,叠加一线景区管理经历与10年旅游自媒体经验,让他对这片峡谷多了份探究欲。@陈建Sir向随行的达州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追问:是什么力量塑造这处大峡谷?又是什么力量滋养这片土地的精神格局?他背着20斤的设备,一次次用镜头探寻答案。

“国庆到巴山,开启峡谷秋游记。”9月16日晚,@陈建Sir用九宫格配文,向粉丝们预告下一期视频内容。他说,这一次,要将眼前的巴山大峡谷,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播”,让粉丝们真切触摸到“巴山大V”的独特魅力。

旅行博主在巴山大峡谷创作。(拍摄:雷远东)

抱团的流量

挖掘“小众秘境”里的“网红地标”

定位“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封面新闻,是四川省级主流媒体,全网粉丝量超2亿。这一次,其小编团队开启“头脑风暴”,如何以年轻人的视角挖掘巴山大峡谷的“封面”亮点。

多次拍摄凉山悬崖村“钢管天梯”、登顶牛背山拍摄“为爱攀登”的摄影师雷远东,此次将镜头对准大巴山。连绵的山脉褶皱、漫天的繁星银河、热闹的土家婚礼、刺激的云顶飞渡玻璃桥……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意味着一张“大片”诞生。

巴山大峡谷土家婚俗非遗秀。(拍摄:雷远东)

“出片”,是“大V创作团”的标配。

大家纷纷感慨,巴山大峡谷的视觉冲击,不仅源于雄奇壮丽,更来自多元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厚重的文化。此次采风,正是一次“解码与转译”,让巴山大峡谷,化作可感知、可传播、可共鸣的鲜活内容。

博主@思梦本梦,一身粉色汉服跋山涉水,走完巴山大峡谷,让传统文化以轻盈姿态走进年轻群体。

博主@杨十七,将“桃溪谷勇者大环线”拆解为“难度等级”“装备建议”“最佳拍摄点”,形成户外社群攻略。

博主@杨十七在巴山大峡谷桃溪谷创作。(受访者供图)

博主@安德鲁铁柱,则用延时摄影,记录从“巴国战场”到“峡谷秘境”的切换,云卷云舒之间,释义巴山豪情。

博主@安德鲁铁柱 在巴山大峡谷桃溪谷创作。(受访者供图)

博主@旅行画集,则以细腻构图,将穴居咖啡、土家美食、渡口吊桥等,定格成带生活温度的头图。

博主拍摄连绵的山脉褶皱。(图据@旅行画集)

据了解,这些内容将在社交平台形成“矩阵式传播”:抖音、微博、小红书、携程、马蜂窝等平台同步发布。更重要的是,流量并非单一呈现——达人们植入的交通、住宿、美食等实用信息,可降低游客出行决策成本,推动“线上关注度”变“线下客流量”。

旅游博主们正在玻璃桥边拍摄创作。(拍摄:雷远东)

宝藏的大峡谷

在这里,人人都是下一个大V!

在网络用语中,用户因较高关注度和广泛影响力,被称为“大V”。 对“大V创作团”来讲,巴山大峡谷就是一个“创作宝藏”。

76岁的巴文化专家、达州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国述,已经数百次走进巴山大峡谷,也跟着这群“大V”,对巴山大峡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达州本土巴文化专家、土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国述介绍巴山文化。(拍摄:谢杰)

朝阳村的民宿群,住宿业态被分解成景区新标签;土家腊肉、渣海椒、阳鱼汤等传统美食,化身“味觉种草”利器。9.6公里勇者环线也分解重组:为年轻人设“峡谷徒步+非遗体验”两日游,给家庭游客推“地质科普+亲子游乐”一日游,为文化爱好者选“巴国历史+传统手工艺”深度游。

巴山大峡谷里的穴居咖啡。(拍摄:雷远东)

得知博主们背后有着成百上千万的粉丝量,张国述感慨,文旅赋能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此次采风不仅给巴山大峡谷带来流量,也在悄然倒逼景区从“单一观光”向“全域融合”转型,为地方文旅注入长效活力。

达州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杨晓斌,作为“大V创作团”的“导游顾问”,全程参与三天采风后表示: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是文旅发展的关键引擎。此次集结的网红博主达人,如同“流量放大器”,精准传递巴山大峡谷的魅力。

杨晓斌热情邀约全球游客,来巴山大峡谷里,做下一个 “大V”!

桃溪谷里秀美景色吸引大家创作。(拍摄:雷远东)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