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在综艺节目《姐姐当家》里,敞开心扉讲了自己的童年,简直让人大吃一惊。那个在荧幕上风风火火的“雪姨”,竟然背负着这么多心酸的往事。她一开口,观众的眼睛就挪不开了。
王琳说,她小时候日子过得不容易。妈妈对她特别严,动不动就动手打她,一直打到她17岁。最后一回,她只是想要一双鞋,妈妈一个耳光甩过来,打得她牙都出血了。这事听起来让人心疼,谁能想到光鲜亮丽的演员背后,还有这样的经历?
她还讲,从小到大,妈妈从没给过她小名。每次妈妈喊她全名,她心里就发怵,害怕接下来又是责骂。可弟弟就不一样,妈妈叫他“华华”,语气里满是疼爱。家里重男轻女的氛围,让王琳心里一直有道坎。
更让人意外的是,王琳5岁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家里条件不好,她小时候没睡过床,只能睡沙发。弟弟跟着爸妈,她却像个外人。她织了两个月的毛衣,本想讨妈妈欢心,结果换来的却是两个月的责骂。这些细节,句句戳心。
王琳的童年经历,让人忍不住想问:为什么同一个家里,姐弟俩的待遇差这么多?她提到,弟弟一直被爸妈宠着,而她却像个多余的人。这种差别待遇,在很多家庭里其实并不少见。数据也显示,中国有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会有意无意地偏心某一个,尤其是重男轻女的现象,虽然在减少,但依然存在。
节目里,王琳还提到一件事,之前她送妈妈去养老院,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觉得她做得对,养育之恩不能忘,但也得为自己考虑。有人却不理解,觉得把老人送养老院有点冷漠。王琳自己说,她和妈妈的感情一辈子都解不开疙瘩,但她还是会尽责任去看妈妈,哪怕每次都带着负能量回来。
这事听起来挺复杂。养老问题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9亿,养老院的需求越来越大。像王琳这样,选择让妈妈住养老院的,其实不少。她坦白说,每次去探望,心里都不好受,但她还是坚持去做,因为“她是我妈”。
说到这,想起另一位老艺术家游本昌的经历。他选择住进养老院,不是因为没人照顾,而是想活得更有尊严。他在养老院里做手指操、听故事、和朋友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说:“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这话让人心里一暖,对比王琳的经历,同样是养老院,感受却完全不同。
家庭的事,说不清道不明。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有些磕磕碰碰。有人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可王琳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伤口一辈子都在。数据显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童年的经历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选择。王琳能在事业上那么拼,可能也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看王琳的故事,很多人可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有没有一刻,觉得自己被忽略了?有没有一次,特别想要爸妈的认可,却没得到?这些小事,堆积起来,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心结。社会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和父母有代沟,沟通起来总有障碍。
这事让人忍不住想多聊几句。家庭的温暖,对每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现实里,不是每个家庭都像电视剧里那样和和美美。像王琳这样,勇敢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多理解父母,也多理解自己。生活里总有不完美,但尽力去爱,去包容,也许就能少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