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后期管理技术要点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6 15:07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光热等资源,又能实现粮油作物的协同增产。进入后期管理阶段(通常指玉米灌浆至成熟、大豆鼓粒至成熟时期),作物对环境条件和养分的需求更为敏感,田间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产量和品质。因此,需围绕“保粒重、防早衰、控病虫、促成熟”的核心目标,落实以下关键技术要点。

一、精准水肥管理,保障作物灌浆需求

后期是玉米籽粒灌浆和大豆鼓粒的关键时期,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易导致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需根据作物长势、土壤墒情及气候条件,进行精准化水肥调控。

玉米水肥管理

- 追肥补养:玉米进入灌浆期后,需氮量虽较前期减少,但仍需充足的养分维持籽粒发育。若田间玉米出现叶片发黄、长势衰弱等脱肥现象,可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或通过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以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养分向籽粒转运。

- 水分管理:玉米灌浆期需水量较大,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若遇干旱,应及时灌水,采用沟灌或小水漫灌,避免大水淹灌导致根系缺氧;若遇连续阴雨,需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引发烂根和病害。

大豆水肥管理

- 补施鼓粒肥:大豆鼓粒期对磷、钾需求较高,若植株叶片出现淡绿或黄化,可每亩追施磷酸二铵5-6公斤,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溶液,增强光合作用,促进鼓粒饱满。对于长势较旺的田块,可减少或不施氮肥,以防徒长倒伏。

- 水分调控:大豆鼓粒期需水量适中,土壤相对含水量以60%-70%为宜。干旱时及时小水浇灌,避免土壤忽干忽湿导致荚果脱落;多雨时及时排水,防止根系腐烂和病害滋生。

二、强化控旺防倒,确保田间通风透光

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后期植株高大,若管理不当易发生倒伏,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还会增加收获难度。需结合作物长势,采取针对性措施控旺防倒。

玉米控旺防倒

- 及时培土:在玉米灌浆初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高度8-10厘米,增强根系固着力,减少倒伏风险。

- 合理控旺:对于前期控旺不彻底、植株偏高(株高超过2.5米)或田间密度较大的田块,可在玉米乳熟期前,通过人工掰除下部老叶、病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植株重心,减少倒伏隐患。

大豆控旺防倒

- 摘心打顶:对于生长过旺、徒长趋势明显的大豆田,可在大豆盛花期后,摘除主茎顶端2-3厘米,控制株高,促进分枝和荚果发育,防止倒伏。

- 支撑防护:若遇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轻微倒伏的大豆植株,可在雨后及时人工扶直,并适当培土固定;对于严重倒伏无法扶直的,可顺其自然,避免强行扶直造成茎秆折断。

三、综合防治病虫害,降低产量损失

后期作物抵抗力相对较弱,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如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蚜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大豆根腐病等。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

-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株落叶,减少病虫害滋生和越冬场所。

-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

- 加强田间管理,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

物理防治

-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玉米螟、大豆食心虫等成虫。

- 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粉虱等害虫,每亩放置20-30块,悬挂高度与作物顶部持平。

化学防治

- 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喷雾防治;玉米螟若发生较重,可在灌浆期用氯虫苯甲酰胺乳油灌心或喷雾防治。

- 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可在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高峰期,选用氯氟氰菊酯、甲维盐等药剂喷雾防治;大豆根腐病可通过灌根或叶面喷施恶霉灵、甲霜灵等药剂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可选用阿维菌素、螺螨酯等药剂防治。

需注意,化学防治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用药浓度和次数,避免在开花期和蜜蜂活动频繁时段施药,防止药害和环境污染。同时,玉米和大豆需分别针对性施药,避免药剂对邻作造成影响。

四、适时防除杂草,避免争水争肥

后期田间杂草虽生长速度减缓,但仍会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尤其在土壤湿润条件下,杂草易滋生。需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及时采取人工或化学方法防除。

- 人工除草:对于杂草较少的田块,可结合中耕进行人工拔除,避免杂草结籽蔓延。

- 化学除草:若杂草较多,可选用对大豆、玉米安全的除草剂,如玉米田可选用烟嘧磺隆+莠去津(注意避免漂移到大豆上),大豆田可选用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等防除禾本科杂草,氟磺胺草醚等防除阔叶杂草。施药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定向喷雾,避免药剂接触作物叶片。

五、密切关注气象灾害,及时防灾减灾

后期易遭遇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需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准备。

- 干旱: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及时灌溉补水,采用滴灌、喷灌或沟灌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

- 洪涝:提前清理田间沟渠,确保排水畅通,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防止作物受涝烂根。

- 台风:台风来临前,对可能倒伏的作物进行加固,如玉米可采用竹竿临时支撑;台风过后,及时清理折断的植株和叶片,扶正倒伏作物,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

- 低温冷害:若秋季降温过早,可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作物抗寒能力;对于贪青晚熟的田块,可适当提前采取促早熟措施。

六、科学促早熟,确保适时收获

对于因前期管理不当或气候原因导致生长延迟的田块,需采取措施促进作物早熟,避免低温霜冻影响产量和品质。

- 玉米促早熟:可在玉米蜡熟初期,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或喷施乙烯利等催熟剂,促进籽粒成熟,但需严格控制浓度和喷施时间,避免影响品质。

- 大豆促早熟:对于生长过旺、贪青晚熟的大豆,可在鼓粒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加速养分转化,促进成熟;同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少贪青现象。

七、适时收获,保证籽粒品质

当作物达到生理成熟时,需及时收获,避免过度成熟导致落粒、霉变。

玉米收获时期

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色层形成时,即为生理成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收获后及时晾晒,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入库贮藏。

大豆收获时期

大豆叶片脱落、豆荚变黄、籽粒变硬且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时,即可收获。收获时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阴雨天气导致籽粒霉变。机械收获时,需调整好收获机参数,减少破碎率和损失率。

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后期管理是实现高产优质的最后关键环节,需立足田间实际,统筹兼顾玉米和大豆的生长需求,精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因素影响,确保作物稳健生长至成熟,从而实现粮油协同增产的目标。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