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4分33秒:观众们的咳嗽声成了主旋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6 06:07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1952年8月29日,在美国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马弗里克音乐厅,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演出即将开始。年轻的先锋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为钢琴家大卫·都铎(David Tudor)准备了一部全新的作品。观众们正襟危坐,期待着聆听现代音乐的最新探索。

钢琴家都铎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他打开琴盖,然后……一动不动。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33秒后,他合上琴盖。接着,他再次打开琴盖,依然没有弹奏任何音符,沉默了2分40秒后,再次合上。最后,他第三次打开并随即合上琴盖,度过了最后的1分20秒。随后,他起身,鞠躬,离场。整个“演奏”过程持续了4分33秒,钢琴家没有弹响一个音。

这部作品就是《4'33"》,它通常被称为“无声之作”,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约翰·凯奇的意图并非“ silence”,而是让观众倾听在此期间自然发生的一切声音。他深受东方禅宗哲学的影响,并尝试将偶然性和环境音纳入创作。在这场首演中,“音乐”由观众的困惑低语、逐渐响起的烦躁咳嗽声、窗外吹过的风声、雨滴打在屋顶的声音共同构成。每一位听众都成为了这部作品的被动“演奏者”。

现场的反应可想而知,从困惑到愤怒,人们觉得自己被戏弄了。然而,《4'33"》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音乐、声音和寂静的传统认知。它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音乐是否必须由音乐家有意创造的声音组成?生活中的任何声音,是否都可以被视为音乐?这部极富哲学思辨的作品,成为了20世纪实验音乐的一个标志,其影响深远,激励了无数艺术家去探索艺术与生活之间模糊的边界。它提醒我们,有时,最重要的声音恰恰是我们通常选择忽略的。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