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小丽,2023年刚从一所二本师范院校毕业,学的生物科学。她满心以为,毕业后就能当上老师,过上安稳日子。可谁知道,现实像一盆冷水,泼得她透心凉。
小丽先在老家的私立初中找了份代课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备课、上课、改作业,忙得脚不沾地。可工资低得可怜,一个月下来,攒不下几个钱。更别提,公立学校编制早就满员,根本没她的份。她看着那些有编制的老师,羡慕得心里直发酸,却只能咬牙继续干。私立学校的日子,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累得要命,还没安全感。
干了没多久,小丽受不了了,决定去大城市闯一闯。她想着,大城市机会多,说不定能混出个名堂。于是,她收拾行李,去了省会城市,进了一家培训机构上班。刚开始,她干劲满满,觉得未来有盼头。可现实又给了她一巴掌。培训机构收入不稳定,学生多的时候,工资还行;学生少的时候,钱包比脸还干净。生活开销大,房租、交通、吃饭,样样都要钱。一年后,她不仅没存下钱,还得厚着脸皮找爸妈要生活费。
每次给爸妈打电话要钱,小丽都觉得自己没用。爸妈从没责怪她,可她心里堵得慌,觉得自己辜负了全家的期望。大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高楼林立,可她站在街头,却觉得跟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她常常问自己:当初是不是不该离开老家?是不是选错了路?
思来想去,小丽决定试试考公务员。她听说,考上公务员就有稳定工作,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可一看招聘信息,她傻眼了。生物科学专业能报的岗位少得可怜,大多是“三不限”的乡镇岗位。一个岗位,几百人抢,竞争比挤春运火车还夸张。她压力大得睡不着觉,但还是咬牙坚持。每天晚上,别人刷剧玩游戏,她就捧着书刷题,背资料,熬得眼睛通红,只为了多一分上岸的机会。
小丽的经历,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现在很多二本师范生,毕业后都撞上了同样的墙。教师编制越来越难考,名校毕业的高材生都来抢饭碗,普通二本生哪有竞争力?更别提,生物科学这专业,在中学里需求本来就少。新高考政策一出,选生物的学生更少了,老师岗位自然也缩水。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教师编制考试报名人数比前一年涨了20%,可实际录用人数却没怎么增加。普通毕业生想挤进去,比登天还难。
小丽也想过别的出路,比如考研。可考研得花钱花时间,家里条件一般,她怕再读几年书还是找不到工作,压力更大。还有人建议她考个教师资格证,或者学点新技能,往教育培训、科普宣传方向转。可这些路,哪条都不好走。培训机构不稳定,私企又怕裁员,干什么都不踏实。
其实,像小丽这样的年轻人,全国还有一大群。他们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本以为能改变命运,可毕业后却发现,路越走越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100万,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占了不小比例,可教师岗位却只有几十万个。供需不平衡,很多人只能像小丽一样,在夹缝里求生存。
政府这几年也在想办法。比如,有些地方推出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年轻人去基层教书,还给补贴。可基层条件艰苦,很多人去了待不住。还有些城市开了就业指导课,教毕业生怎么写简历、怎么面试,可这些帮助对小丽这样专业受限的人来说,作用不大。她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机会,比如多开放点对口岗位,或者给培训机构转型提供支持。
现在,小丽还在为考公拼命。她说,哪怕考不上,也得试试,不然不甘心。她的坚持,让人觉得有点感动,也有点心酸。未来会怎样,没人知道。但像她这样肯吃苦的年轻人,总该有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吧?大家觉得,小丽这样的毕业生,该怎么走下去?社会又能为他们做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