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迎东小学最近搞了一场班主任心理沙龙,主题是“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能干啥”。这场活动直接点燃了大家的关注,老师们聚在一起,聊怎么帮学生守住心理健康这道关。心理老师刘妍夙主讲,句句说到点子上,班主任们听完直呼“学到了”!
这场沙龙干货满满,刘老师上来就讲,学生心理健康不能只靠喊口号,得靠实打实的观察和行动。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情绪波动多,班主任得当好“侦察兵”。她提到,心理健康监测分两种:动态监测和静态监测。动态监测就是平时多留心,看看学生上课是不是走神,聊天时情绪有没有不对劲。静态监测更专业,用心理测评工具来摸底,查出学生心里的“隐形问题”。
班主任的角色有多重要?刘老师给出了四条“铁律”。第一,眼睛要尖,学生情绪低落、跟同学闹别扭,这些小细节都得抓住。第二,发现问题不能不当回事,得认真对待,别觉得“小孩嘛,过两天就好了”。第三,看到不对劲,赶紧跟心理老师或学校反馈,别拖,拖久了小问题可能变大麻烦。第四,配合心理老师,帮忙安抚学生情绪,陪着他们一起面对难题。
怎么跟学生聊,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刘老师教了几招。比如,别急着下结论,先静静听学生说,点点头,让他们觉得被理解。别用批评的语气,多说点鼓励的话,比如“你最近是不是有点烦心?说出来我听听”。还可以问些开放问题,像“你觉得这件事让你最难受的是啥”,慢慢让学生信任你。这些方法听着简单,实际操作却得用心。
沙龙现场气氛特别好,班主任们不光听,还互相分享经验。有位老师说,她班上有个学生最近老低着头,上课也不发言。她试着跟学生私下聊,发现孩子是因为跟朋友吵架,心里憋屈。她按刘老师的办法,先听孩子把情绪倒出来,再帮着分析,几天后学生又活泼起来了。另一个老师也分享,自己班上有个学生成绩下滑,差点被误以为是懒惰,后来通过观察和沟通,才知道孩子家里出了点事,心理压力大。
刘老师还提到,现在学生心理问题不简单,可能是学业压力、家庭变化,也可能是同学关系的小摩擦。班主任得像“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找到问题的根儿。比如,学生突然不爱说话,可能不是性格内向,而是心里有事。数据也摆在这儿:教育部近年来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20%之间,焦虑、抑郁情绪在青少年中不算少见。班主任要是能早发现、早干预,就能帮孩子少走弯路。
这场沙龙不光是讲方法,还让老师们意识到,心理健康不是心理老师一个人的事,得全校一起上心。迎东小学有个计划,准备把动态和静态监测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双保险”机制。平时班主任多观察,定期用专业工具测评,争取不漏掉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说到这儿,迎东小学的做法其实挺值得点赞。他们不是光喊口号,而是真干实事。学校还计划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更紧密合作,比如定期开会,分享学生的情况,或者组织更多培训,让老师们学会怎么跟学生“聊心”。这不光是帮学生,也是帮老师们减轻压力,毕竟谁也不想看着孩子心里有事却帮不上忙。
这场沙龙让班主任们眼界大开,大家伙儿都说,回去得把学到的招儿用起来。尤其是那些刚当班主任的年轻老师,感觉像拿到了“通关秘籍”。他们开始明白,教书不光是教知识,还得教学生怎么面对生活里的坎儿。迎东小学这波操作,确实是在为学生撑起一片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心理健康这事,说到底跟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孩子心理健康,家长也省心,家庭氛围也能更和谐。反过来,家长也得配合学校,别光盯着成绩,多关心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家长不妨问问:“今天学校有啥新鲜事?”多聊几句,也许就能发现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