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迷“过年”了!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爱国情怀激荡的同时,舞剧剧迷们惊奇地发现,许多长期活跃在剧场的舞蹈演员都参演了这场晚会——张翰、华宵一、郝若琦、胡沈员……“原来是你们”等赞叹刷屏社交媒体。
近年来,舞剧市场呈现出兴旺态势,从《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等经典作品久演不衰,到《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天下大足》《九歌》等新时代爆款作品一票难求,大批观众走进剧院,用心感受舞蹈、情绪与音乐的碰撞。
“舞”力全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舞剧《只此青绿》上半场快结束时,《千里江山图》的展卷人与作者希孟隔着深远的时空共同沐浴在一片月光中。此时,音乐《月出》响起。
导演组对《月出》的要求是“简洁,安静,四两拨千斤”,既体现宋代气质,又能贯通当代人感受。最终,作曲家吕亮用单簧管的音色突出时空中的孤寂感,旋律也成为全剧反复出现的主调。
吕亮曾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等多部电视剧创作音乐,舞剧的主题音乐他磨了一个半月才写出来。先有音乐的“心儿”,再一遍遍打磨修改,有些段落直到首演前才最终完成。如今,《只此青绿》的音乐一响,观众便被深深带入,徜徉在与希孟相通的情绪中。
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是近年来舞蹈行业兴起的另一种体裁——舞蹈诗剧,《九歌》等作品都属于这一范畴,也赢得了不少“路人缘”。
相比传统舞剧,舞蹈诗剧的剧情和人物更简单,戏剧冲突并不明显,但更注重精神表达,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美学。“不一定越具象越有市场,观众对抽象内容的适应性也非常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会。”舞剧《只此青绿》出品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相信,没有台词的舞剧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方式。
在从古代绘画艺术向现代表演艺术的转变中,东方演艺集团为舞剧《只此青绿》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专业创作团队,依托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与美学专家、文学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等,努力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
在《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看来,“诗剧”并非意味着唯诗性而弃剧情,相反,正是这一体裁推动着作品在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在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中不断前行。
舞蹈诗剧《九歌》脱胎于屈原同名《楚辞》作品,用舞蹈形式表达了对上古诸神的想象和当代人对生命情感的理解。《楚辞》里的上古诸神在舞蹈诗剧“天、地、人”的框架中翩翩起舞,创作者还大胆地加入了中阮独奏环节。就是这样一部没有鲜明矛盾冲突与剧情,甚至还有些先锋的作品,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把“抽象”用身体表达出来、打动观众,需要经年累月的体悟。网络平台上《只此青绿》最“出圈”的舞段莫过于青绿群舞,可画上的颜色、轮廓都是抽象概念,如何让青绿“活”起来?为了让演员找到最佳状态,东方演艺集团请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仇庆年,将演员“熏”出青绿的质感。“漂亮得很!这样脏这样累的工作可以演得这样美!”仇庆年相信,《千里江山图》也会一直这样美下去。
舞蹈演员张翰在《只此青绿》中饰演希孟,在《九歌》中饰演河伯。一人一神,风格迥异,“但都是我在演绎”,张翰说。为了演好角色,张翰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排练《只此青绿》前,他特意向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学习临摹了青绿山水画;在排练《九歌》前,他查找阅读了屈原《九歌》的相关文献,试图从中理解河伯逍遥自在、浪漫感性的“神性”。
观演共生
观画者亦是画中人。
漫天风雪之中,篆刻人、织绢人、采石人、磨石人、制墨人、制笔人默默站在希孟身后,以毕生心血充盈他的画案。他们用粗糙且布满茧子的手,成就了白腻细密的院绢、宝石研磨的石青石绿、纤毫毕现的羊毫笔……这是属于古往今来每一位“无名无款”劳动者的时刻。
与此前传统舞剧故事性强、情节很“满”不同,《只此青绿》的极简剧情与大量留白带来了丰富想象空间,使演员与观众的共创成为可能。
青绿群舞很美,但淋着雨独舞的少年意气和匠人们充满烟火气的动作细节同样动人。周莉亚说,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如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经历,有“未甚工”的阶段,有埋头苦干但看不到结果的日子。无数人感动于展卷人为希孟披上外衣的那个瞬间——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今年8月22日,是《只此青绿》北京首演4周年“生日”。这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成长的4年,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断加深,观众的关注点也从剧目本身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优秀的剧目带动更多人关注幕后,逐渐了解编剧、作曲、编导、舞美、灯光等元素。
“《只此青绿》是我第一次在国内见到多重转台式的舞台装置。”知名戏剧博主汤汤说,此前她更多观看的是国外舞台剧,而《只此青绿》之后,她突然发现国内的舞剧已经发展得如此醇熟,便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国内的戏剧表演上。
《只此青绿》的忠实粉丝李丹说:“因为热爱,很多粉丝都成为朋友,一起去剧场反复刷剧,还走进博物馆去回顾历史、阅读古籍资料,寻找剧中相对应的服饰、造型、道具,了解中国矿物颜料等。”在李丹看来,《只此青绿》开启全球巡演,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中国故事,而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这部剧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美,还有磅礴动人的生命力。
要想将舞剧的热度延续至剧场之外,还需要不断挖潜其商业价值和IP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团队和粉丝都是不容小觑的力量。
今年端午节期间,《九歌》一周年特别场在北京上演。步入天桥剧场,观众总能在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落拾获特别的《九歌》“文创碎片”。除了文创商城售卖的官方周边,粉丝们还自发为剧目和演员制作了物料产品。凭票根领取“河伯”发光信封,亲手给自己的票根盖上粉丝自刻纪念章,在楼梯间领一张印着“端午看九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的小卡……剧场内的120分钟之外,一支书签、一枚徽章、一个马克杯都会在未来成为审美与文化的一部分。
“粉丝经济”在舞剧市场的存在感也不容小觑。一部舞剧的曝光率、上座率和演出后热度能否延续,主要演员的名气功不可没。但国内大多数舞剧主办方并不会在开票时就公布演员阵容,因此舞剧爱好者常常会根据以往的演出安排来“赌一把”,还会和不同场次粉丝友好换票,以期能看到自己最喜爱演员的表演。
“这也是一种追星现象,人气高的演员话题性更强,能带动更多人来欣赏、解读剧目。”参演过《五星出东方》《破冰》《九歌》等多部舞剧的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员程蕊坦诚地说。
走向经典
一回拈出一回新。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只此青绿》展卷人原型王中旭发现,当光线渐暗,《千里江山图》上的青绿色就会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即使过了900多年,画上的石青、石绿颜料依然不腐不褪,熠熠生辉。
画传千年,常看常新。舞剧传承的边界又在哪里?
看国际,《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剧久演不衰,《大河之舞》将爱尔兰踢踏舞带给全球。看国内,《红色娘子军》演了60年,中央芭蕾舞团六代“琼花”接力完成传承;《丝路花雨》演了40年,其中经典片段至今仍频频出现在大型演出的舞台上。
选题与精神内核决定了一部剧能走多远。景小勇认为,《只此青绿》虽然目前取得了成功,但要想成为像话剧《茶馆》那样能够连续演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典剧目,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艺术呈现方式和思想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精益求精。“目前,《只此青绿》剧组正在对舞台装置进行修改和调整,希望能适应更多的剧场,进一步扩大巡演范围。”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张蕾说。
推广舞蹈文化,让更多舞剧走遍大江南北,还需要舞蹈从业者积极传播热爱舞蹈的种子。
近年来,一批批观众被大型晚会节目中的经典舞剧片段打动,不仅开始“追剧”“打卡”,还主动学习翻跳这些经典舞段。《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渔光曲》登上央视春晚,将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吹向大江南北;《红楼梦》片段《游园》加入哔哩哔哩跨年晚会,金陵十二钗带观众大梦一场;《水月洛神》片段《芙蓉池》联手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踏歌起舞,领着观众引宴游赏。
舞剧市场的兴旺不仅带动了剧场和剧团的发展,对舞蹈培训也是利好。程蕊提到,不少舞蹈演员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到舞蹈机构教课,把最原汁原味的舞蹈带给业余爱好者。基础训练以外,不少学员会“点名”要求学习一些大热舞剧的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知名舞剧经典片段的“传跳度”。
2022年“入坑”舞剧圈的张艺说,她在看了不少场舞剧后,决心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中国舞。从观众到演员,从台下到台上,身份转换带来的是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光看是不够的,我还要自己学、自己跳,用身体感知舞蹈的美和剧中人物的情感。”张艺说。
今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小学员通过培训,排出《只此青绿》少儿版,在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登台演出。小小的“青绿”和“织绢人”正成为舞蹈文化的新一代传承人,让古老的舞蹈艺术在时代长河中历久弥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