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刷到一个全挂车倒车的视频,评论区热闹非凡。“这难道不是半挂车再挂一个车?”“00后表示从未见过这种车型!”许多年轻人第一次见到这种车头拉着一节完整车厢、车厢还能独立活动的货车,仿佛发现了运输界的“恐龙化石”。
这不能怪年轻人见识少,因为全挂牵引车确实已经悄悄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公路记忆的一部分。
全挂车才是公路运输的“老前辈”。它的设计简单直接:车头是车头,挂车是挂车,两者通过拖挂装置连接,但挂车的前端还能稳稳地落地休息。这种经典造型像极了铁轨上的火车头拉着车厢,是最早的公路货运主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容易混淆的“亲戚”——中置轴挂车。它在外观上看起来也是由一个独立的车头牵引着一个完整的挂厢,但其连接和承载原理完全不同。中置轴挂车通过一个特殊的牵引杆,连接在牵引车的牵引鞍座上,其最大的特点是车轴(桥)位于挂车车厢的中部,且挂车只承担自身重量,不承担牵引车的任何重量。这与全挂车类似,但稳定性远超传统全挂车。而我们如今在高速上常见的、能拉8-10辆小轿车的超长“轿运车”,很多就是这种中置轴车辆运输列车,它是当前合规运输的主流车型。
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遍布全国的可都是全挂车。司机们开着解放CA10、东风EQ140等经典车型,后面拖着挂车,吭哧吭哧地爬行在国道上。这些“老家伙”虽然速度不快,但力气不小,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资流通立下汗马功劳。
但全挂车有个小毛病:它像一只活泼的小狗,有时候不太听话。特别是在倒车时,挂车的转向方向与车头相反,需要司机反方向打盘,技术难度极高。视频里那位司机行云流水的倒车操作,可是当年老师傅们引以为傲的绝活。
于是,更安全的半挂车逐渐登上舞台。半挂车的设计聪明多了——车头拖着挂车,但挂车的前端稳稳地落在车头的“肩膀”上(鞍座),两者成为一体。倒车时方向一致,难度大幅降低,安全性大大提高。
真正推动这场变革的是2003年。那一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对车辆长度和载重有了新规定。全挂车由于转向灵活导致稳定性稍差,加上对路面磨损更大,逐渐不再符合新标准。而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凭借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运营效率,自然而然成为新时代的公路主角。中置轴挂车可以看作是全挂车的一种技术升级,它保留了全挂车“牵引车与挂车可完全分离”的优点,又通过鞍座连接和中置车轴的设计,克服了传统全挂车摆动大、难操控的缺点。
不知不觉间,全挂车悄悄退出了我们的公路视野。如今除了一些特殊领域,如港口码头、大型工厂内部运输,已经很难在公路上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时代选择了更安全、更高效的运输方式。
对于00后来说,全挂车可能陌生得像上世纪的文物。但当我们看到老一辈司机谈论全挂车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就能明白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些掌握全挂车倒车绝技的老师傅,就像是掌握一门传统手艺的匠人,他们的技艺值得敬佩。
公路运输的历史就像一场接力赛,全挂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接力棒传给了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而未来的公路上,我们可能还会看到更先进、更智能的运输工具。
所以下次如果你在视频中看到这种“车头拉着一节完整车厢”的老家伙,不妨记住:这不是什么半挂车加挂,而是曾经遍布中国公路的全挂牵引车,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我们物流发展的奠基者。
每款车的退场都不应该是遗忘的开始,而应该是记忆的珍藏。全挂车或许已经远去,但它拉动的,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