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场”搬进美术馆,网友:这是什么另类艺术?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2 19:05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来源:艺非凡(efifan)

艺术,

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把屠宰现场搬进美术馆!这样的操作你见过吗?

远远望去,残缺的肢 体和肋 骨,被倒挂在展览馆里


藤蔓从骨骼中长出来,白花花的猪肉上还栖息着正在啄食的鸟类。


解剖开的韧带和怪诞的羽毛交织,呈现出一种死亡绽放的瑰丽。


乍看之下,不禁让人毛骨悚然,再也没有了将肉放置在砧板上的欲望。

这一惊世骇俗的创作,迅速引发热议。

有人称赞她心灵手巧、奇思妙想,驻足在展览馆中,久久不愿离去;


但也有更多人直呼“恐怖诡异”“畸形审美”。

然而,这种令人不适的视觉体验,正是艺术家塔玛拉·科斯蒂亚诺夫斯基试图传递的警示与反思。


▲ 塔玛拉·科斯蒂亚诺夫斯基

01

被分割的肉体,还是不是生命?

从小生活在阿根廷的塔玛拉,最常见的便是家人和乡亲们屠宰家畜的场景。

过于血腥的场面,成了塔玛拉这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参加工作时,她进入一所医院,经常与皮肤之下的世界打交道。

血管、肌肉、脂肪,这些极具视觉震撼的物件经常出现在她眼前,也唤醒了她童年对屠宰场的记忆。


年幼时,她只看到了人类的残忍。可如今,她却隐隐担忧,开始思考起了肉体与生命的联系。

被分割的肉体,被屠杀的家畜,还算不算是生命?


当我们目睹生命逝去时,总会觉得心痛。

当鸡鸭猪狗牛等被端上餐桌,我们又会垂涎三尺。


很少人会想到,它们也曾是鲜活的生命。

突然间,塔玛拉有了一种使命感:

她决定要用分割的内体场景,引发人们对消费行为、自然伦理及人性贪婪的深刻反思。


可是怎么做呢?

总不能将家畜直接搬到展览馆。

于是,她尝试用家中废弃衣物裁剪拼接,制成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


就这样,那些颠覆传统美学的作品陆续而生。

她用白色和红色交织的衣物制作了一个“肉钩”。

白色代表表皮,红色代表血肉,完成后悬挂于墙钩之上。


原本宁静的白墙,从此刻开始变得不再平静。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幅名叫《祖国》的作品。

观众被她作品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反思力、批判性和视觉压力所震撼,几乎喘不过气。


但也正是这个作品的诞生,让塔玛拉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

02

美丽与残忍,本就可以共生

2008年,塔玛拉创作了一幅名为“算盘”的作品。

乍一看是三条刚刚被屠宰后倒挂着的猪,体表还印着各种编号。


它直指屠宰场对生命的漠视,无声却震耳。

可是,推动素食主义并非一件易事。

于是她继续拓展创作主题,推出更多的犯罪主题展品。

她直接用铁链和铁柄将红白相间的“排骨”囚禁起来。


用铁钉和铁钩将大块的“肉组织和骨头”固定在一起。


与此前作品相比,这一系列在视觉上更显美观。

但因融入了犯罪元素,这些展品无疑更加触动人心,仿佛在默默控诉人类将家畜视为罪犯。


而现实中,很少有人直面这一问题。

随着塔玛拉的作品慢慢进入大众视野,很多人开始渐渐驻足、沉思,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她的关怀并不限于家畜,更延伸至所有被人类恶意捕杀的动物,比如鸟类。

她开始把“鸟”也纳入创作中。


她用旧衣物重塑动物躯体,既是挑战,也充满趣味:

褪色的内衣可变成动物的韧带,染色的桌布恰能模拟鸟羽的层次,破旧的毛衣编织后宛如肌肉与脂肪的纹理。


于是,各种各样的鸟被创作出来,被悬挂在一排,灰色、红色、白色、褐色、深绿色......


仿佛那些鸟儿被放置在这里,就能够防止被捕杀的厄运。

但并非所有鸟儿都这么幸运。

被枪击中胸口,开膛的死鸟,被倒挂在墙上。


拥有深蓝色羽毛、黄色爪子的飞鸟,被击中尾部,内脏翻了出来,腿部也粘上了血液。

随后,它就被这样拴住爪子,倒挂在墙上,这种强烈的视觉冲突,让人触目惊心。


五颜六色,本应在天空中翱翔的骄傲的鸟儿,此刻正被绑住爪子倒挂在空中。

何其令人绝望。

但很多时候,绝望中也能孕育出希望。

没过多久,塔玛拉又创作出了集美丽与残酷为一体的“热带屠宰场”系列作品。


外表看起来还是如从前一样,是家畜的肉体,但细节上更为复杂。

有从动物肉体上长出来的各种花花草草,还有栖息在花草之上的各种颜色不同的鸟。


有一大块肉被切割成两半,一边是脂肪和骨头,另一边是生机盎然的花鸟。


还有动物内脏,从残忍中长出来新芽,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细细品味,可见美丽与残忍并存,生命与死亡共生,也传递出塔玛拉从“屠宰文化”向生育、再生与可持续模式过渡的期望。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

“我的作品源于对变形的思考,希望将原本代表死亡和屠杀的尸体形象,转化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场所,一个乌托邦式的环境。

在这个空间里,蜿蜒的植物藤蔓从骨骼中生长,热带鸟类在残暴与美丽之间悠然栖息”。


03

那些被摧毁的,

也在等待着重建与重生

随着屠宰场系列作品的走红,塔玛拉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仅靠保护动物还不够。

她将目光拓展至大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乃至社会学于地缘政治议题。

森林中的树,总是被恶意砍伐,难以维持生态平衡。


塔玛拉很心痛。

恰逢父亲去世,塔玛拉便将去世父亲的废弃衣物拿出,制成形态各异的树桩,名为“大自然制造肉体”。


既是对父亲的纪念,也是让他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作品之中。

有被伐木人横截后的木桩面,上面一圈一圈的年轮,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有被截了一半后换位置截掉的树木,底部树根也被肆意斩断;


有被人砍伐后随意推倒的树桩,肉身上全是被人残暴蹂躏过的痕迹;


还有被横面砍伐后枯萎的木头,被纵向斩断后的枝干,根茎上处处都是岁月的痕迹;


更有被连根拔起后的树根,到处是血肉的颜色.....


它们被随意放置在展厅中,象征着被破坏的环境

既是被摧毁的过去,也在等待重建与重生。

之后,塔玛拉又结合先前经验,以废弃内饰与纺织品制作成肉体地理系列。



她用肉状纤维拼出大陆外形,再以其他颜色填充:

南美洲是红白相间的山脉间点缀绿林蓝海;


非洲左侧耸立高山与洼地,右侧铺展生态与海洋;


北美洲则分布着白色雪原、红色山脉、绿色平原、红色裂谷与灰色城市……


这些作品既直面了历史上持续存在的残酷,也映照后殖民时代中新生命与再生的潜力。

随后,塔玛拉持续发力,做出了世界的椅子等更多系列作品,以织物重构日常之物,隐喻被切割、重拼的世界秩序。




直到此时,你也一定发现了:

贯穿塔玛拉作品始终的,就是废弃面料。

其实这并非只是凑巧,而是可以在描述消费文化,特别是快时尚行业对地球的负面影响。


塔玛拉的展览既刺骨又美丽,总是让我们在迷人与厌恶之间摇摆

但也许这正是艺术作品的魅力,让我们在欣赏时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04

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如今,塔玛拉·科斯蒂亚诺夫斯基已成为国际瞩目的艺术家,近年频繁展出于全球重要国家和机构。


从巴里奥博物馆到纽约犹太博物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南双年展到法国乔莱的纺织和时尚博物馆,再到波士顿的富勒工艺博物馆。


这些跨越山海的展览,不仅让她独特的艺术语言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有机会直面那些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深刻命题。

她一直没有忘记初心,一直在以织物为语言,以肉体喻生命,以缝合喻重建,持续探讨着生命、死亡、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快节奏的消费社会让人们习惯忽视食物背后的生命代价、环境破坏的深层影响时,她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强行将这些被遮蔽的真相拉回大众视野,迫使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身行为。

她的作品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场伦理的追问

她以看似残酷的美,呼唤我们对万物生命的珍视与敬畏。

如果可以,请进入视频,点个关注


喜欢视频就点一下“赞”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