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的第一天,上海的教育界迎来了一则出圈新闻:奥运冠军吴敏霞正式走进校园,成为上海宋庆龄学校附属徐汇实验小学的“五育副校长”。与她一同被任命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指挥家汤沐海、人文博物专家杨志刚、农业专家蔡友铭。科学、体育、艺术、人文、劳动五个维度的大师齐聚校园,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白玉兰奖获得者组成了独特的校长团队。
(吴敏霞,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女性奥运5金冠军,中国第一位30岁以上夺得奥运冠军的女子跳水运动员)
这种“名师+跨界大师”的配置,既是一次校园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向:教育正加速从知识灌输走向全人发展,从单一学科评价走向五育并举的综合素养培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基础教育对学业成绩和分数的重视度较高,考试成绩往往成为衡量学生与学校的重要指标。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和新课标的落地,教育评价体系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取向,综合素养的培养开始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上海宋庆龄学校附属徐汇实验小学的探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
该校并没有延续单一依靠“名师治学”的路径,而是引入跨界资源,组建了兼具科学家、奥运冠军、艺术家、人文学者与农业专家的校长团队。科学精神、体育意志、艺术审美、人文情怀与劳动实践,在这里被整合为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成长土壤。
这种“大师育幼苗”的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呈现出一种多元育人的可能性。它不仅是对学校管理与育人方式的创新尝试,也折射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健全人格与综合素养的培养,正在成为学校新的核心使命。
“五育并举”在教育政策和理念层面已多次被强调,但如何在学校日常教学和育人体系中真正落地,仍是长期面临的挑战。该校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观察的案例:通过引入科学、体育、艺术、人文和劳动等领域的大师,学生在早期成长阶段便能获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种方式在实践层面具有示范意义,但受制于资源条件,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普及。
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学科知识的深度,还必须拥有跨学科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换言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同时涵盖知识掌握、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人文底蕴与实践能力,形成相互支撑的综合素养。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必须摆脱“唯分数论”的单一逻辑,转向“全面发展”的系统逻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在加速这一进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各培养维度纳入教育体系与评价机制;《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则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人工智能教育与常规教学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教育评价由学科知识转向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从顶层理念到评价制度设定,再到学校实践运作,教育正全面推进“五育融合”的发展方向。
“五育并举”已成为教育政策与实践中的重要导向,但在学校日常教学与育人体系中真正落地仍然存在挑战。部分学校尝试通过引入跨界资源,让学生在科学、体育、艺术、人文与劳动等领域获得多样化滋养,这种模式具有示范价值,却受制于资源分布,难以普遍推广。
在教育公平和普及化的背景下,数智化手段为“五育融合”开辟了新的实现路径。AI水手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实践者。作为华领通智人工智能集团推出的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的核心品牌,AI水手以“12345系统模型”为框架,探索人工智能在全面育人中的应用,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形态。
在这一体系中,“五育融合”不再停留于抽象的理念,而是被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转型方向:德育由单向灌输转向情境浸润与数据支持,智育从标准化教学迈向个性化和跨学科融合,体育借助智能监测实现科学干预,美育强调创造力激发与文化传承,劳育则结合智慧实践与产教融合。通过这种系统化设计,AI水手推动德智体美劳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人工智能赋能的全人培养体系。
在这样的模式下,科学实验可借虚拟仿真走进课堂,体育训练依托数据追踪更加精准,艺术教育通过数字平台普遍触达,劳动教育与智慧实践深度结合。由此,五育正在从个别探索走向更大范围的普及与常态化。
吴敏霞从奥运冠军到副校长的转身,不仅是一条新闻,更是教育变革的信号。教育正在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走向五育并举,从培养“高分考生”转向塑造“全面人才”。
这一进程既需要示范学校的探索引领,也需要数智化路径的广泛支撑。无论是线下的“大师育幼苗”,还是数智化赋能的体系,目标都在于让孩子在科学、体育、艺术、人文和劳动中全面成长。这正是新时代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