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室到校园,AI如何重塑教育?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2 07:05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从教室到校园,AI如何重塑教育?

“杭州方案”正加速形成

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302班同学们在“AI未来馆”体验仿生手。 项捷 摄

记者 项捷 史俊杰 通讯员 王岚 郑凯怡 徐燕军

本周,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302班的同学们走进“AI未来馆”,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与机器人对弈、体验智慧仿生手、操控机器狗翻身——孩子们在沉浸式互动中感受科技魅力。这样的场景,正是杭州人工智能教育蓬勃开展的生动缩影。

随着《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1+1”方案》日前发布,不少学校已率先行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为全国贡献可借鉴的“杭州方案”。

特色课程遍地开花 AI教学“玩”出真本领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我们打算既要有理论和实操,也要有成果展示和应用。”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是杭州15所省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之一,该校科学教师王大龙介绍,他们不仅成立了人工智能少年研究院,还打造了“AI未来馆”“新鹰无人机基地”“创想智造工坊”等实践空间,让抽象的AI知识有了具象的落地场景。

王大龙提到,学校组建的“机器狗小队”“无人机小队”等社团很受欢迎,三年级在读的何涵钰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荣获操控类小学组二等奖。同为15所试点校之一的西湖区保俶塔实验学校则拥有自主开设机器人课程教学的丰富经验,有人工智能、创意编程等多元化课程。“蚂蚁机器人社团每年都会吸纳新成员,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该校信息科技老师林滢说,AI教学也与时俱进,编写覆盖全年级段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校本资源。

作为创新大区,钱塘区推动课程创新,让师生共探AI新世界。在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学林小学《未来职业梦想家》课程中,科研处主任卓文莉利用AI文生图技术,为每位学生生成未来职业照。“这节课像魔法课,让我们来给电脑编写代码,很好玩。”502班同学季宁馨说。

AI赋能教育正成为一份富有时代气息的“礼物”,让教师的工作变得高效,让教育变得动人。这背后,是杭州作为“数字之城”的深厚积淀。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依托教育大模型、算法优化、机器人研发等前沿技术,为教育变革持续注入新动能。

区校企联动聚力 AI教育“锚”定新根基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火热推进中,杭州各地因地制宜大展身手,全力保障教学质量。

拱墅区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通过整合校内教师资源、联动高校与企业力量,积极打造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组建了由信息科技、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为主的AI讲师团,背后还依托浙大城市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共同开发主题课程。”该校校长章汉平说,另一方面携手区教育局、辖区企业杭州纳茵特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联合体,攻坚关键技术、研发软硬件教具,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

余杭区是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日常教学。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自主研发了“海创超级大脑”,涵盖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班级管理等多个维度。其中的“海创AI课堂”能全面收集并分析教学数据,为教师提供课堂行为反馈和策略建议,助力优化教学。此外,该区充分利用未来科技城等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让强脑科技、杭州申昊科技等企业研发的仿生手、机器人进校园。据统计,该区已实现70所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自主开发50余门项目化、跨学科、跨学段人工智能课程。

依托华东师大“教育+人工智能”的学科优势,钱塘区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建设。文海小学在开学第一课上,邀请了国内AI教育领域资深学者祝智庭到场,现场发布《AI教育三年行动图谱》;学林小学与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共建师资库,邀请AI专业学生每月进校授课,相关课程覆盖全校。

从“人工智能进校园”到“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杭州正以系统化的创新与实践回应时代命题。“在标准课程之外,杭州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探索更强调多元化与个性化,各地也正在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AI课程。”在新华三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白钛升看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拓宽了教育变革的路径,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