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个孩子天生就很爱学习的,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常常被大人几句话概括为不认真、马虎、不爱动脑筋,对吧?这是非常笼统的概括。孩子不爱学习,内动力系统受损呢?不是你揪着孩子的耳朵不断提高分贝说这句话,你要认真一点就可以解决的。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学习动力的模型,包含了四个方面,你针对性的去溯源,才能找到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第一是兴趣,孩子对学习有没有兴趣,决定了孩子能不能专注,能不能克服困难。让孩子感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永远要记住,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
第二是关联,我们内心啊,都趋向于关注跟自己有关联的东西,包括知识也是一样,我学这么多对我有什么好处?孩子有没有这点意识很重要。
第三是信心,就是自我效能感,孩子能不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会直接决定他愿不愿意动手去。去尝试。许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被家长定义为抗挫能力差、畏难,其实背后就是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第四是成就感。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断的注入动力,背后一定会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就是成就感,是父母和老师的正向反馈,孩子感觉到自己很棒,很成功,他感觉好了才会持续的去做好。
我们现在知道了,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上述四个方面造成的动力不足,兴趣关联、信心和成就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去弥补这四个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其实都可以渗透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不信?接下来我用迷积木给大家讲解一下如何通过一些益智游戏的互动去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自主能动的学习习惯。
第一是兴趣,如何利用玩具来激发孩子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举例子。好,我们现在每个人扔出一定数量的木块,看看谁最先算出答案,预备开始,八个爸爸赢了,我们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些词语,每个人扔一个,看看谁最先造句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月亮很圆,我们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些字母出牌,看看谁最先造出单词,你也可以把积木换成家里的任何物品,像筷子,乐高什么的都可以,随手就可以设计有趣的学科启蒙场景,有趣了,孩子自然就感兴趣了。
第二是关联,比如这里有九个木块,三个人怎么分可以更公平一些哦,原来每个人三块就很公平很均匀了。原来呀,平均分解决的就是公平分配的问题。下一次一个圆形蛋糕分成四份,按我学习到的方法去分,可以让每个人都吃到一样多的蛋糕。父母这样做就很好的将孩子的学科与日常需要关联在一起了。
第三是信心,要让孩子相信我能做好,我能学好,在你陪伴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去渗透,去拆解目标分为孩子不断够得着的目标很重要,比如这个图,我一拿上来就让孩子拼,他一定会说这个太难了,但是我陪着他一起先完成这个低难度的,他是OK的。如果你看到孩子想要放弃,那么这个时候正是你鼓励的好时机。孩子,我看到这个有点难,你中途倒了几次,这让你有点着急,但是你并没有烦躁不安,而是耐心的再去尝试,妈妈看到你试了有十多分钟了,这十多分钟里面你学会了耐心和专注,给你点个大拇指,我们接着来完成这个吧,你看前面的你都拼的很好了,我们足够有理由相信你用你的耐心和专注,加上妈妈的辅助,一定能完成的。这个过程呢,能让孩子建立一个很好的自我效能感。
第四是成就感,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孩子正面反馈。我举个例子,孩子用积木摆出了一个展示空间构造的图形,那么我们可以这么鼓励孩子,你这个设计很有空间感,孩子你很有设计师的潜质呀,一般的头脑摆不出来呀。又比如孩子摆了一个难度大,结构复杂的图形,那么我们又可以及时鼓励孩子,妈妈看到这个图案都要晕了,你刚刚居然坐在这里20分钟,一动不动拼出来了,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叫做专注,妈妈佩服你的专注力,你不断的去拔高,孩子就会在与你的互动中收获了你期望他拥有的那些品格。提醒一点,在与孩子游戏的互动中,结束的时候啊,要有一个愉快的体验,分钟定律大家听过吗?孩子当天与你呆在一起的最后时刻是愉悦的,那么在下次他就还会愿意跟你一起做游戏,比如这个ending。在与孩子选择玩具上,一定要选类似这种互动性强的积木。它具有支撑搭建空间结构的摩擦力,手感刚好,不刺手,多少岁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都很喜欢。不要再常常给孩子买双光电内的玩具了,因为你们的每一个互动里都藏着增强孩子学习动力的密码。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