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车展,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正面战场”——一边是116家中国车企组团出海,比亚迪、小鹏、零跑、阿维塔等带着新品与技术“炸场”;另一边是BBA(宝马、奔驰、奥迪)等欧洲老牌车企憋足劲反扑,拿出纯电平台、高性能车型应对。只不过这场攻防战里,中国车企靠性价比与技术落地抢占先机,而BBA虽在三电技术上展现实力,却因设计争议陷入“用力过猛”的尴尬,日系美系则近乎“躺平”,整个车展俨然成了“中德电车对决局”。
先看中国车企的“进攻姿态”,零跑无疑是最亮眼的“急先锋”。这次它带着为欧洲市场定制的新车Lafa 5亮相,虽因名字与法拉利“撞梗”引发讨论,但产品力毫不含糊:基于LEAP 3.5架构打造,入门版132kW电机+56.2度电池续航515km,高配版160kW电机+67.1度电池续航605km,还标配激光雷达,定位直指欧洲热门掀背车型ID.3、Cupra Born,目标很明确——复刻国内“低价高配”的成功。更有意思的是,零跑还把国内售价10万不到的B10带到欧洲,定价直接飙到29900欧元(约25万人民币),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车企出海的利润空间与市场信心。
阿维塔和深蓝则在“高端化”上发力。阿维塔一口气带来06、07、11、12四款量产车,还亮出概念车Vision Xpectra——5843mm的车长、无B柱对开门设计、大四座布局搭配透明玻璃车顶,科技感拉满,不过“夏天暴晒”的实用性争议也随之而来;而深蓝更会玩,在重庆与慕尼黑同步发布五款新车,其中L06最吸睛:搭载与法拉利296 GTB同款的京西第四代磁流变悬架,能靠磁场快速调节软硬,搭配3nm车规级座舱芯片(比主流的8295P芯片更先进),中型车尺寸+200kW纯电动力,若真如传言定价15万左右,性价比足以让欧洲同级车型承压。
小鹏和比亚迪则展现了“全生态实力”。小鹏带来P7、G6、X9等量产车,连飞行汽车和Iron机器人都搬来当“服务员”,用智能化场景吸引关注;比亚迪更直接,展示兆瓦闪充技术和海豹06 DM-i等七款车型,把“充电快、续航稳”的核心优势摆到欧洲消费者面前。中国车企的集体发力,不再是单一车型“单打独斗”,而是从性价比、智能化到补能生态的“全方位包围”。
再看BBA的“防守反击”,技术上有突破,但设计却成了“绊脚石”。宝马终于拿出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全新iX3,345kW功率、800km WLTP续航、800V架构+400kW峰值充电功率,三电参数完全不输中国车型,可“伏地魔同款大鼻孔”设计却被吐槽上了《Top Gear》最丑车榜单,颜值争议大概率会影响消费者选择。
奔驰的“颜值翻车”更彻底。GLC EV虽有360kW功率、713km续航和330kW快充,但前脸942像素“点云”格栅让人分不清是油车还是电车;AMG GTXX概念车更夸张,1340匹马力的轴向磁通电机、300Wh/kg的四元电池等技术参数堪称“性能天花板”,可造型却被调侃像“金鱼汽车”,完全没了奔驰传统的优雅感。
奥迪和大众的表现相对“稳”一些。奥迪Concept C概念车走“复古+未来”路线,双座硬顶敞篷设计、车尾散热孔装饰件带蒸汽朋克风,内饰用羊毛织物营造简约感,基于PPE平台和800V架构打造,定位介于TT和R8之间,至少在设计上没引发太大争议;大众则推出ID.Polo(原名ID.2all),4050mm车长+2600mm轴距,166kW前驱电机比国内ID.3更强,WLTP续航450km,定价预计更低,瞄准欧洲小型车市场;另一款ID.CROSS Concept则靠“回归物理按键”吸引怀旧用户,只不过4161mm的车长(比ID.3还短)却定位SUV,实用性有待验证。
有意思的是,这次车展上日系和美系车企几乎“集体缺席”,只剩韩国现代带来Ioniq Concept THREE概念车,极星5虽露面但80几万的定价堪比“智商税”(够买3台小鹏P7)。相比之下,中德车企的“正面硬刚”成了绝对主角,只是BBA为了快速反击,似乎在设计上“慌了神”,没能平衡好技术与审美,反而给中国车企留下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场慕尼黑车展,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新旧势力”的话语权之争。中国车企靠规模化、智能化和成本控制,把技术红利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的“高性价比”;BBA虽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但在电动化转型的“速度与美感”平衡上仍需磨合。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神仙打架”无疑是好事——选择更多、技术更卷,最终受益的还是买单者。而对行业而言,中国车企的出海底气与BBA的转型阵痛,也预示着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从“单一技术比拼”进入“综合实力较量”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