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相机、租衣服、租玩具……从数码产品到户外装备,从房屋汽车到母婴用品,在部分年轻人的世界里,一股“万物皆可租”的消费浪潮正扑面而来。随着租赁市场的迅速扩张,线上线下租赁主体大量涌现,消费者权益纠纷也屡见不鲜,套路多、磕碰定损难等成为消费者的“头疼事”。专家认为,规范租赁市场发展,要构建政府、平台、企业、消费者“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9月11日新华社)
曾几何时,“买不如租”还只是精打细算者的生活智慧,如今却已成为许多人的消费习惯。从服装到电子产品,从奢侈品到家居用品,租赁消费以其灵活性和低成本特质,在城市生活的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然而,这棵新苗在茁壮成长之际,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着“成长的烦恼”——信用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正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隐忧。破解这些烦恼,不仅关乎一种消费模式的成熟,更关乎我们如何重塑消费伦理与经济生态。
租赁消费的兴起绝非偶然,它是共享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产物。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逐渐厌倦了被物品奴役的生活,转而追求更轻盈、更环保的生活方式。租赁模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既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消费门槛,又让消费者能够以较小成本,体验更多样化的生活可能。从对“所有权”的执念,到对“使用权”的分时租赁,其中包含着消费理念的嬗变。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当前租赁消费市场最突出的“烦恼”,莫过于信用体系的缺位。租赁是一种基于信任的经济行为,但在陌生人社会环境中,这种信任难以自发建立。商家担心设备受损难以追责,消费者忧虑个人信息过度暴露,双方都难免在缺乏可靠信用背书的情况下如履薄冰。同时,产品质量标准缺失、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让许多消费者对租赁消费望而却步。这些“烦恼”若不及时解决,将不利于这种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
破解租赁消费的成长烦恼,需要多方合力,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首先应当加强行业规范与标准建设,建立统一的品质认证体系和信用评价机制,让租赁交易在透明、可信的环境中进行。平台企业应当强化主体责任,完善从选品、配送、维护到回收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消费体验。监管部门则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深层次看,租赁消费的健康成长,还需要文化层面的支持。我们需要培育与现代租赁经济相匹配的诚信文化和使用者责任意识。租赁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契约关系,要求双方都以负责任的态度履行各自义务。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培育的多轮驱动,租赁消费将能逐步成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绿色、灵活、包容的消费社会贡献独特价值。
文 | 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