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仲夏》、音乐剧《风雪山神庙》上演:人的命运会因选择不同而改变吗?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11 09:10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2025年9月6日-27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话剧《仲夏》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D6空间上演。

仲夏周末,爱丁堡,雨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酒吧邂逅。鲍勃是个为黑帮贩卖赃车的经纪人,海伦娜是个专办离婚案的律师,两个绝对到不了一起的人,本该就此分道扬镳,偏偏两人周遭一系列意想不到事情的发生又把他们阴错阳差拉到了一起。于是在爱丁堡仲夏周末的四天四夜,从黑市交易,教堂事故,夜店狂欢,到街道、桥头、花园的夺命追逐,他们经历了种种时而荒唐时而惊险的奇遇,这一切迫使他们思考:在人生中途的这个“停车点”,找回以往是可能的吗?改变当下是可能的吗?


话剧《仲夏》海报

“爱情伤透你的心,不管你做得对不对。爱情将你的心撕碎,可你情愿就无所谓。”饰演海伦娜和鲍勃的演员抱着吉他,自弹自唱出自苏格兰编剧大卫•格瑞戈和独立音乐人戈登•麦金太尔之手的原创歌曲《爱情伤透你的心》,《仲夏》的故事便由此开始。

鲍勃和海伦娜命运般地共同度过了四个黑夜和四个白昼,经历了种种时而荒唐时而惊险的奇遇,演员在“说故事”与“演故事”之间转换自如,剧中的黑帮老大、小孩等不少角色也由两位演员分别饰演。所以会看到舞台上,演员用类似说唱艺术的方式说说、演演再加唱歌,说到哪儿演到哪儿,这种突破传统的表演方式让整台话剧颇具新意。

整场演出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台词与情节耐人寻味,背后藏着锐利的洞察与反思,让观众在笑声和感动中,自然而然地坠入沉思,从而在不经意间接收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原版《仲夏》2009年首演于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成为当年艺术节上的热门剧目,备受观众和媒体好评。《仲夏》编剧大卫·格瑞戈所创作的剧本为该剧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个故事击中了一些全球性的话题。正如当年爱丁堡主流媒体《苏格兰人报》曾评价的“一出被音乐包围的温暖人心且刻画细腻的浪漫爱情喜剧”,该剧的一切让人猝不及防,又在意料之中。苏格兰独立乐队ballboy的成员、音乐创作人戈登·麦金太尔为该剧量身打造的《爱情伤透你的心》《我们之间只有分毫的距离》等歌曲悦耳动听,与剧情配合得恰到好处。


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次推出话剧《仲夏》中文版,这次时隔多年的复排,有一些新的变化。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值得一提,出自资深舞美设计师王晶之手,看似简洁却“机关重重”,爱丁堡的酒吧、餐厅、街道、教堂,甚至女主角的公寓、衣橱、梳妆台……全靠台上充满英伦风味的16个酒桶来呈现。

剧中的两个人物,海伦娜在35岁时的迷茫像步入中年的许多人的感受一样,“那一刻,突然感觉自己正螺旋坠向黑洞。她感觉自己正在不断下沉。”饰演海伦娜的龚晓认为,这出戏恰恰是为那些正处于迷茫阶段的人准备的,看完之后会感受到:其实一切仍有希望,不必把自己禁锢住,一切皆有可能。饰演鲍勃的贾景晖对剧中的角色亦颇有共鸣,《仲夏》的故事用一种聪明而轻松的方式,把生活的压力、家庭关系、生存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不易表达的现实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会心一笑。笑声背后,是每个人都深切体会过的生活艰难。也正因如此,最终回归到“Change is possible”才显得如此真实和有力——既然大家都不容易,那么改变,才是我们依然相信的可能。

这部结合表演、音乐和歌曲的话剧《仲夏》,道出了人们处在人生转折期的复杂感情和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处在人生中途“停车点”的人们,暂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许会找到人生新的意义。正像剧中上述那句经典台词,change is possible(找回/改变是可能的)。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剧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音乐剧《风雪山神庙》2025年9月9日-21日在茉莉花剧场上演。

林冲原本应死在火烧草料场的那一夜,却因大雪压垮草厅而逃出生天。就在山神庙内,林冲偷听门外对话,方知自己的命运早捏在权贵手中,没得再逃脱。他杀出庙外,逃上梁山。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竟让他一次又一次重返山神庙,回到那个得知自己已无生路的时刻。在一次又一次重返的过程中,他努力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该剧取材自《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这一章节,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林冲雪夜上梁山”这个家喻户晓的古典英雄悲剧。整个故事被置于“时间循环”的艺术设定之下,选择从林冲跟日常世界彻底割裂和诀别的这个夜晚出发,让他不断回到那个得知自己已无生路的时刻,主创们想和观众一起探讨一个问题:在林冲充满各种冲击的人生历程中,在每一个人生的抉择路口,是否做出不同的选择,命运就会有所改变?它的当下性在于,这种抉择,或许不是林冲个人的,而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


音乐剧《风雪山神庙》海报

在编剧陈思安看来,在中国的文学经典形象里,林冲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人物。他的心灵处境周折复杂,并不是天生的反抗者,在时间循环这个设定里,他在复仇的不断延宕中一步步走向了自己性格的另一面。从这一点来说,林冲跟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之处:持续的忍耐和犹豫,反复拷问自己的内心,被命运推到悬崖边挣扎着做出选择。多年来,林冲的故事被不断重塑、再造,音乐剧《风雪山神庙》正是尝试在这个经典文学底本上开辟更为当下的想象与追问。

导演马达则表示,音乐剧《风雪山神庙》这样的题材,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在嬉笑怒骂之间对人性展开了探讨及思辨。

借由音乐剧强烈的情感渲染力和灵活的戏剧呈现力,《风雪山神庙》呈现了林冲的灵魂裂变时刻,使一步一步的回溯流畅自然地呈现在舞台之上。该剧同时将京剧念白穿插于音乐叙事之中,不仅在节奏上强化了戏剧张力,更以极富传统韵味的声腔质感,深刻勾勒出林冲在经历内心挣扎时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现状。剧中也加入了武术元素,既兼具音乐性的细腻情感,也有武术与舞蹈的力量感。


音乐剧《风雪山神庙》剧照,陆宇烁/摄,下同

该剧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山神庙内判官与小鬼两个角色,借由她们的反复质问与试炼,使林冲直面内心、认清现实,与原作中的中国传统神话色彩遥相呼应。

舞台设计是音乐剧《风雪山神庙》的另一个亮点。舞美设计助理王佳迪并未将舞台设定为一个写实的庙宇,而是作为林冲精神与命运被推入极端境地时的心理剧场。观众所进入的空间,不是避风的庇护所,而是一个冷冽的陷阱。舞台中央的主体,是一尊残败的巨大人首,它似乎是神像,却又更像一个被撕裂的自我。空洞的面庞、裸露的支架,既像断裂的骨骼,也像未完成的机械。它象征庙宇中的“神”,也象征林冲自身的崩解。整个舞台空间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构造:神祇与人性、庇护与背叛、忠义与毁灭。舞台不再是叙事的背景,而是叙事的主角:它让人直面问题——当风雪压境、神明失效、权力笼罩时,人还能选择什么?


山神庙不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种心理装置。它是一片被雪覆盖的荒原,也是林冲与观众共同的精神囚笼。雪不断下落,直到整个舞台与所有人物都被卷入其中,观众在这里所经历的,不只是观看一场戏,而是与林冲一同被置入雪夜,感受那份孤绝与压迫。

这场关于规则、背叛、选择与自我救赎的深度心理探索,或许也是人类命运与选择的永恒命题。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