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科创筑梦 智启未来
——济南市莱芜实验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发展纪实
在莱芜实验小学,学生会自己编程设计扫地机器人,用3D打印将创意变成作品,航模展区陈列着他们设计的各式模型……作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STEM教育种子学校,这所学校以“实施现代化生态教育,打造优美智慧校园”为理念,深耕智慧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让科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学生正在学习无人机驾驶
老师和学生正在探究益智学具
智慧校园:校园处处是科创舞台
学校建成“杏林”创客空间,打造集实践、探究、创新于一体的科学教育阵地。航模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比特实验室等6类专业实验室,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套件等一应俱全,为师生打造了“现代化智能探究乐园”。在这里,学生将想法变成了现实:校园门口的安全出入语音提示器、教学楼的楼梯口提示上下楼梯安全提示器等,都是学生的作品。
同时,学校探索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开发“音乐智能测评软件”,为一二年级学生演唱进行多维度评价打分;“学科测评链接网页化”技术让四年级学科素养练习,效率倍增。
课程构建:
三级课程体系
筑牢科学素养根基
学校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竞赛活动”三级科创教育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框架。
必修课融合渗透:打破学科壁垒,将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整合,把创客元素和项目式学习融入日常教学。作文课上,分享“智能语音提示器”的设计方案,而变身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课。
选修课丰富多元。“精彩周五”时段是学生们最期待的,航模创意设计、智能机器人、Scratch创客等7门特色课程同时开放,学生走班上课,奔赴热爱,在这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每年11月的科技活动月、STEM创客节、航模大赛、编程大赛等已成常态。从设计智能门铃到搭建智慧交通系统,各年级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舞台。此体系下,学生的“无水栽培”项目、“无人机双人协同作战”等作品才能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斩获佳绩。
师资强核:锻造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打造了“培训、实践、引领”三维师资培育体系,打造高素质科学教育教师队伍。
学校推行“一人培训,全校受用”模式,骨干教师外出研修返校后开展专题分享。从STEM教育到“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专题培训覆盖全员。参考教师学科专长和优势,跨学科进行优化组合,组建多个专项教学团队,并斩获省创客大赛一等奖、全国NOC决赛三等奖等荣誉。5个党员名师工作室和8个独立工作坊构成了教研双翼,通过“磨课+议课”,集智攻关教学难题。
学校先后完成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项目化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正在稳步推进。
实践创新:
从赛场到田野 让科学到现实
光有师资还不够,学校以实践为纽带让科学教育走出课堂、贴近生活。
学校创新开展全员体验,45个班级走班选课,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所有创客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未来工程师大赛、省创客大赛等赛事,“最美逆行者”创意花窗获全国二等奖,“机器人工程赛”获省一等奖,全市航模比赛一举斩获五个冠军;还加入济南都市圈科学教育百校联盟,开展“送课下乡”,既拓宽学生视野,也推动了区域教育均衡。
“未来,我们会持续优化师资、加强实践,推动跨学科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创实践中激发潜能、成长成才。”实验小学校长公长青介绍。(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高明 通讯员 亓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