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本届新生中有多达7对双胞胎,其中一对“宝贝组合”吸引了记者关注。她们是双胞胎姐妹练恩宝、练恩贝,身着素雅汉服从佛山前来报到,裙摆摇曳间尽显传统文化韵味,成为迎新现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这对从幼儿园到高中始终同校的“宝贝姐妹”,不仅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更带着彼此扶持的温暖故事,正式开启“鲤工仔”的求学之旅。
汉服翩翩开启新“鲤”程
“来大学的第一天是人生中很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们想让它更有仪式感。”姐妹俩一直喜爱汉服文化,尤其青睐轻便又具代表性的马面裙,“它不是表演的专属,也能成为日常服饰,我们希望让汉服文化融入生活。”妹妹恩贝特意挑选的图案暗藏巧思——裙摆上的鲤鱼寓意着成为“鲤工仔”(华南理工大学被称为“华南鲤工大学”,学生自称“鲤工仔”)。妹妹选的红色体现了活泼性格,姐姐选的绿色则与文静性格相洽。
姐妹俩穿着汉服走在校园里,不仅感受到这场“入学礼”的郑重感,更收获了不少同学的点赞,“虽然是第一次来华工,但这里给我们一种熟悉又安心的感觉,像进了一个大家庭”。
在报到现场,妹妹恩贝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下了一封信——“2029年的这天,你又站在哪个路口?永葆初来乍到时的热情与好奇,在途中能锚定目标方向,不偏轨、不自弃。”这封承载着期待的信,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开启华工新征程的初心见证。
对于大学四年,姐妹俩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各自期待。她们计划先打好基础、提升绩点,争取保研机会,同时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志愿服务,“高中时去村里给老人普及垃圾分类,让我觉得很有意义,大学想多做这类事情。”姐姐恩宝说。妹妹恩贝则期待在大学收获“自由”与“成长”,“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学会自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这对“学习搭子”约定高考不见面
回溯高中时光,姐妹俩虽不在同一班级,却始终是彼此学习路上的“最佳搭档”——既有良性竞争的“较劲”,更有暖心陪伴的扶持。姐姐恩宝习惯将遇到的难题记录在小纸条上,悄悄放在妹妹的课桌或宿舍。“每次打开都像拆盲盒,别人以为是情书,结果是一道数学难题,特别有新鲜感!”妹妹恩贝笑着回忆,收到题目后,她会津津有味地解题,再回信给姐姐,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成了两人学习生活中的小乐趣。
在高考备考的压力下,姐妹俩更是彼此的“心态调节者”。一模后,妹妹预感发挥不佳,情绪低落找姐姐哭诉,姐姐恩宝还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陪妹妹散散心,“我知道她实力很强,只是一时心态没调整好”。有趣的是,后来成绩公布,妹妹的分数反而比姐姐高,“当时感觉自己像当了回小丑,不过看到妹妹状态恢复,也挺开心的。”姐姐恩宝笑着说。到了高考期间,为了避免因“察言观色”产生心态波动,姐妹俩还特意约定“不见面”,哪怕远远看到也当作不认识,这份默契,成了她们平稳应考的小秘诀。
高考时,姐姐考出644分,妹妹考出637分,虽比预期略低,但心态平和。“妹妹一直在卓越班,我是在平行班,她的总体实力比我更强,但我的分数反超了妹妹,有点出人意料。”姐姐恩宝说。
“我们最终选定了华工,它理工科实力雄厚,是我们的不二之选。”在缘分和志向的牵引下,姐妹俩继续在华工并肩逐梦。
姐姐求稳选电气,妹妹进取择低空
同一环境成长,姐妹俩的性格却各具特色。姐姐恩宝性格持重稳健,善于制定详细计划并坚持执行。妹妹恩贝则见解独特,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在初中卓越班的筛选中,妹妹首轮落选,但她坚信“只要我继续往前走,里面就一定还有我的位置”,最终,她在第二轮成功入选。
这种差异在她们的专业选择上得到体现。姐姐选择电气类专业,正是看中其作为“长期刚需”行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在高中阶段喜欢物理,对电学比较感兴趣,并且现在国家新能源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大势所趋,这方面需要人才。”她分析道。
妹妹锐意创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热情,她选择的AI与低空技术是华工在全国首批开设的新兴专业。她认为,“低空经济是前沿技术,行业对人才有迫切需求,我想加入这个领域,和它一起成长。”
为了更快适应大学学习,这个暑假姐妹俩已提前行动——自学高数、背诵四六级英语词汇,晚上则打羽毛球锻炼身体。她们打算加入学校羽毛球社,延续爸爸从小培养的兴趣爱好。
因“难辨别”被分班,又“同热爱”齐选课
作为双胞胎,姐妹俩的生活里从不缺“巧合”与“趣味”,这些小事也成了她们成长中最珍贵的印记。幼儿园之后,姐妹俩就没有被分在同一个班了,“因为小时候长得特别像,比较难区分,我俩会互换着姓名整蛊别人,老师怕我们搞破坏就把我们分开不同班了。”妹妹回忆起童年透露,“小学的时候比较勇猛,如果意见不合的话,可能会掀桌子和打架。”但如今“女大十八变”,姐姐乐于下厨分享美食,妹妹则是弹得一手好古筝,俩人在各方面几乎都站在统一战线。
还记得初中时,学校有上百门综合实践课供学生选择,两人竟不谋而合地选了同一门“生物技术与实践”课程。
谈及选这门课的原因,姐姐说:“听说能去池塘抓蝌蚪、观察青蛙,还能做口红和酸奶,又好玩又能学知识。”妹妹则觉得“课程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机会多”。她们对“动手实践”有共同热爱,妹妹童年时喜欢折纸和画画,姐姐在包饺子时一次性学了六种包法。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心有灵犀”,姐妹俩认为是因为家庭背景、所受教育相同,所以价值观及取向也较接近。
从因“爱整蛊”“会掀桌”被分班的调皮孩童,到高中互传难题、互帮互助的“最佳搭子”,再到如今身着汉服踏入华工的“鲤工仔”……练恩宝与练恩贝这对“宝贝组合”,用一路相伴的温暖与各自鲜明的个性,书写着她们的成长故事。属于她们的崭新“鲤”程,刚刚拉开序幕。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欧阳淑桢
图、视频拍摄丨记者 秦梓茁 陈亮
视频剪辑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朱穗晴 王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