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班到十点推开门,看着沙发上堆的快递盒、茶几上没喝完的奶茶杯,突然就想起那个天津网友的家——地面亮得能照见窗外的树影,沙发上连个多余的靠垫都没有,床上被子叠得像酒店标准间,瞬间觉得“原来家可以这么‘解压’”。
我们这代人好像总被“囤货=会过日子”“装修要复杂才高级”的观念裹着走:双11囤一箱抽纸能用到明年,衣柜塞得拉不开门,装修时非要做满墙电视柜,结果呢?抽纸放久了变潮软塌,衣柜里去年买的连衣裙吊牌还没拆,电视柜上堆了一堆没用的遥控器和摆件——你说这是“会过日子”,还是“给自己找麻烦”?
上次去朋友家,她客厅就一张亚麻沙发、一个圆木桌,电视挂在墙上没有电视柜,我说“你这也太‘素’了”,她笑着让我坐下来:阳光从落地窗铺进来,没有杂物挡着,连手机充电线都能直接放在桌上,不用像我家那样翻遍“网红收纳盒”找线。
那天我在她家坐了俩小时,居然没碰手机——没有杂乱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连发呆都变得舒服。
再说衣服,我以前总觉得“便宜多买几件换风格”,结果去年买了五件T恤,现在常穿的就那一件纯棉白T,其他要么领口变形,要么图案过时,最后全塞到捐赠箱里。那个天津网友说“买贵点的经典款”,我今年咬咬牙买了件一千块的羊绒衫,结果穿了整个冬天,搭配牛仔裤、西装裤都好看,比去年买的三件几百块的针织衫加起来还值——你看,极简不是“少买”,是“买对”,买一件能穿三年的,比买三件穿一季的划算多了。
还有囤货这事儿,我妈以前总说“米面要多买,万一涨价”,结果去年买的二十斤大米放在阳台角落,等想起来时,米袋里全是虫子,只能倒进垃圾桶。现在我学乖了:米面每次买五斤,蔬菜每天早上去菜市场挑新鲜的,零食想吃了才买一包——你有没有过囤了一箱薯片,最后放到过期,只能含泪吃两片的经历?与其占着地方变“垃圾”,不如吃的时候再买,新鲜又开心。
最让我触动的是她讲的“情绪极简”。以前我总为小事生气:同事没帮我带咖啡,外卖晚了十分钟,结果气到失眠。现在学着像她一样——“坏情绪像杂物,留着占心理空间”:同事没带咖啡,自己去楼下买杯热的就行;外卖晚了,正好先敷个面膜,反而省了时间。
你说,把精力放在生气上,不如放在攒钱、陪家人上,是不是更划算?
其实极简不是“苦行僧”,不是让你连牙刷都只用一支,而是“把不重要的东西踢出去”,让重要的东西进来:比如兜里的钱,健康的身体,还有回家就能放松的心情。
那个天津网友40+的年纪,皮肤反而比很多30岁的人好——因为她不用为囤货发愁,不用为找衣服烦躁,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好。
昨天我试着整理了客厅:把多余的快递盒卖了,把不用的收纳盒捐了,结果客厅空出一半空间。
晚上坐在沙发上追剧,阳光(哦不,晚上是灯光)直接铺到腿上,突然就觉得“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轻”。
你要不要试试?
把衣柜里三个月没穿的衣服捐了,把茶几上的零食袋扔了,看看家里是不是瞬间变舒服?
人这一辈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一张能睡好的床,几件穿得舒服的衣服,兜里有点应急的钱,还有一个不用“找东西”的家。你说,这样的极简生活,是不是比堆满杂物的“热闹”,更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