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怒怼家长补课,模拟法庭开战,法律真相让人意外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07 23:07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在上海九里亭街道亭谊社区热闹开场,孩子们化身“原告”“被告”,家长也加入进来,围绕“家长能不能强迫孩子补课”展开激烈争论。这事儿听起来就新鲜,孩子们当主角,家长当助阵,法庭上唇枪舌剑,生活里的矛盾被搬到台面上,法律和亲情碰撞出火花。

这场模拟法庭的主题直指家庭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家长逼孩子补课,到底行不行?活动开始前,专业律师张洪昌先给孩子们讲了法庭的基本规则,比如法官、原告、被告各自干啥,怎么举证,怎么辩论。讲完理论,马上进入实战。现场还原了一个再常见不过的场景:周末到了,孩子想休息,家长却催着去补课。孩子们自己挑阵营,有的站在“孩子”这边,有的代表“家长”,家长们也来助阵,气氛一下就热起来了。

法槌一敲,庭审正式开始。孩子们站在“原告”这边,振振有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补课太多会累垮身体,甚至讨厌学习。他们举出例子,说有的同学因为补课压力大,晚上睡不着,成绩反而更差。另一边,扮演“被告”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替家长说话:父母逼孩子补课,还不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多选择?他们提到现实生活里,考试竞争激烈,不补课可能跟不上节奏。双方你来我往,辩论得热火朝天。

这场争论不只是孩子们在过家家。律师张洪昌全程引导,让孩子们明白法律是怎么回事。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意愿,家长不能强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但他也说,家长逼孩子补课,通常是出于爱,想让孩子未来过得更好。法律是底线,亲情是温度,两者得平衡。孩子们听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家长们则若有所思。

数据也给这场讨论加了点料。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高达60%以上,但有近四成的孩子表示,补课让他们感到疲惫,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另一边,中国家长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家长认为,补课是帮孩子应对考试压力的必要手段。这些数字摆在面前,孩子们和家长都开始思考:补课到底是为了啥?

这场模拟法庭的妙处在于,它不光是让孩子们学法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庭教育的矛盾。站在“原告”角色的孩子说,补课太多让他觉得自己像台学习机器,没时间玩,没时间想别的。家长听了,皱着眉头,私下里说:不补课,孩子成绩掉队怎么办?这场活动让双方换了个角度看问题,彼此多了一点理解。

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没闲着。九里亭街道亭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贞燕说,这种活动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想。她提到,现在很多家庭都为补课的事吵得不可开交,家长觉得付出时间金钱,孩子却不领情。模拟法庭就像个缓冲区,让大人小孩坐下来,好好聊聊心里的想法。

这场活动还有个亮点,就是孩子们全程当主角。他们自己选角色,自己准备辩词,连家长都得听他们的。有一个小男孩,平时不爱说话,这次却在法庭上大胆发言,说自己不想补课,想多点时间踢足球。家长听完,悄悄说:没想到孩子心里这么多想法。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还能拉近人和人的距离。

从法律角度看,这场模拟法庭讲得很清楚:家长不能强迫孩子补课,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张洪昌律师特别强调,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如果补课让孩子压力过大,家长得反思自己的做法。但他也提醒孩子们,父母的期望不是没道理,多沟通才能找到平衡点。这话说得在理,既给家长提了个醒,也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有的说想再当一次“法官”,有的说要回家和爸妈好好聊聊补课的事。家长们也感慨,这种活动比平时说教管用多了。一个妈妈说,平时她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发现,孩子也有自己的道理,只是没机会说出来。

这场模拟法庭不只是个活动,更像一次家庭教育的实验。它让孩子们学会用法律的思维看问题,也让家长们意识到,教育不能只靠硬逼。社区工作人员说,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活动,形式会更丰富,比如模拟生活里的其他矛盾,像是手机使用时间、零花钱管理之类。他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法律教育变得有趣,让孩子们愿意学,家长们愿意听。

这场模拟法庭留下的最大启发是什么?可能就是,教育孩子不只是家长的事,也需要孩子自己的声音。补课这事,看似小,背后却是家庭沟通的大问题。或许,下次家长想逼孩子补课时,会先停下来问一句:你觉得怎么样?而孩子们,也可能更愿意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对话,才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温度。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