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北京人艺的《屠夫》,有的人看到了和平年代对战争的警醒,有的人看到了乌烟瘴气中的人间清醒,更有新一代演员的舞台觉醒,以及写战争不一定要展示残酷的如梦方醒……又一次将反战剧目《屠夫》搬上舞台,除了在特殊时间节点的正义表达,北京人艺更存经典传承之心,好戏永远不应被尘封。
德意志帝国统治奥地利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岁月中,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的悲欢,大时代小人物的剧情像极了人艺擅长的京味儿胡同戏。剧中虽然不像以往人艺创作的《喜剧的忧伤》以及影视化拍摄的《十二公民》那样,对剧本进行了鲜明的文字上的本土化,但导演何冰说,排练中是对剧本进行了默默无语的本土处理,以至于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让人似乎在舞台上看到了《茶馆》中的老掌柜以及“灰大褂”等人的影子。
如果说朱旭、郑榕、周正等前辈艺术家的版本看的是带有强烈个人表演色彩的味道与情怀,那么新版本则是浓烈导演风格的强势输出,老式蒸汽火车装置在舞台上营造的电影感,干净绝不拖泥带水的节奏,每一个角色那种敢于表达的欲望,甚至一直被处理成男性角色的格施特纳也首次以女性形象出现……何冰毫不讳言,这次就是要回答自己在当年观看演出时的不解与疑惑。
何冰不愿用“青年演员”来定位全剧的演员班底,30多岁正值“当打之年”,演员们也尝试着将自己对角色的认知呈现出来,不同于当年朱旭的松弛幽默,金汉的表演更义气更“愤青”;王卓达的汉斯已不是单纯的反派,而是在集体狂热中迷失的青年;张瀚生为巡官古里奇注入了善良与温暖,战乱中让人物更具人情味……每一个角色的敢于亮剑也正是何冰作为导演所乐见的,“演员们在台上那种勇气和得分的愿望我可以感受得到”,在何冰看来,当一出戏最终的“导演”——观众,进入之后,戏的节奏、演员的呼吸都会因他们的介入而再次做出调整。
战争是最沉重的笑话,战争的底线也常常被荒诞击碎,跨过残酷而选择荒诞的《屠夫》,并没有在舞台上展示战争本身以及极致的感官刺激,却在一次次举重若轻的仇恨与偏见中,将战争对人正常生活的践踏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展现出来,而这恰恰也正是反战戏的意义所在:不能让历史的眼泪白流。
据悉,《屠夫》将在曹禺剧场演出至9月17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