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徐佳和: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把博物馆穿戴上身?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06 16:04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跨越两个炽热夏天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虽已落下帷幕,留下的话题余韵却久久未散。展览期间,一条现场定制的象形文字银吊坠需要排队3小时才能到手,单日制作量高达800枚,热度可见一斑。截至2025年7月,展览共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近265万件,首饰类占比超四成。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创销售火爆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数据亮眼的同时,国内博物馆文创首饰也脑洞大开,比如故宫2025年推出的“瑞兽招财貔貅手绳”是以院藏青玉辟邪为原型,貔貅怀抱的方孔圆钱可360°旋转,红金缕绳结寓意“金缠红缕、财运永随”。



故宫推出的“瑞兽招财貔貅手绳”

将博物馆元素转化为可佩戴的首饰,早已成为全球博物馆的共同选择——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方与Catbird合作的Petal项链,灵感源自1716年荷兰画家玛格丽塔·哈弗曼(Margareta Haverman)的花卉油画《一瓶花(A Vase of Flowers)》,有一颗灵动的水滴形钻石作为挂坠,晶莹剔透的质感让人联想到画面中欲滴的露珠;奥赛博物馆复刻马奈《奥林匹亚》画中的颈饰,让19世纪风月女子标志蜕变为当代辣妹风潮;大英博物馆的盖亚·安德森猫系列,将古埃及猫神巴斯特的青铜像萌化为镶嵌玛瑙的项链,猫爪镂空背面与项圈纹路细节,既保留神性又赋予可爱特质。梵高的向日葵,更是长长久久地以各种形式盛开在现代人的颈项间。对比之下会发现,东方设计重寓意符号,西方擅用拟人叙事与情感再造,但艺术史就这样通过首饰进入了现代时尚叙事。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Catbird合作的Petal项链

文物被禁锢在玻璃展柜中,名画高悬于墙面,与观者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感,而文创首饰打破了这种隔阂,使之成为可佩戴的文化记忆,将遥不可及的艺术真迹转化为可碰触、可感知、可拥有的日常。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文创首饰不再是文物的廉价替代品,不同于早期简单拷贝文物的纪念品,而是对艺术元素进行创造性解构与重组,在方寸之间实现历史符号与现代审美的微妙平衡。也因此,一件优秀的文创首饰,必然出自对文化的深度理解,这需要设计师同时成为研究者、阐释者与创新者。

年轻人选择佩戴什么,展示什么,实际上是在表达“我是谁”“我认同什么价值”,是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不盲目重复,不拒绝现代。当佩戴圣甲虫耳钉的少女与手缠木乃伊绷带手绳的青年在上海博物馆门口擦肩而过,象形文字吊坠在彼此的颈间晃动,仿佛尼罗河畔的星辰坠入凡间。文化密码跳跃在年轻人牛仔外套的衣领上、缠绕于绾起的长发间、闪烁在都市地铁通勤人群的耳畔,这些均价不过百元的首饰,点缀着年轻人,成为轻盈流动的展陈“载体”。博物馆商店收银柜台前,买单的队伍蜿蜒而过,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消费文化的热情,更是一场着眼于宏大叙事的文明对话,向着寻常生活的温柔一瞥。

原标题:《新民艺评|徐佳和: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把博物馆穿戴上身?》

栏目编辑:蔡瑾 文字编辑:江妍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王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