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润金秋,大美汉字通识课“硕果盈枝”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05 22:03
社保公积金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9月5日上午,“大美汉字 中华根脉: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在南大(仙林校区)美术馆开幕。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鲤鲤,“大美汉字”课程负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大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孙晓云,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闻羽,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等学术界、书法界嘉宾及相关领导参加开幕式。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自2024年秋起,南京大学开启“大美汉字”通识课程,一年来,选修人数达600余人。本次展览展出修课学生、课程教师以及课程指导专家的书法作品121幅。其中修课学生代表51人,每人展出2幅作品,临摹创作各一。临摹作品涉及行楷隶篆草等各类书体,涵盖书体演变的各个阶段;创作内容以“大美汉字课程心得体会为主,形式包括诗文对联等。这些学生,来自文、理、医、工等不同院系,既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展览还展出中国书法研究院委员、书法名家以及实践课程教师等特邀嘉宾的作品19幅。



“大美汉字”通识课扎根于南大深厚的美育土壤,成长于“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育人实践,绽放于名师团队的精心培育。陈云松说,它不仅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让汉字之美、书法之韵在南大校园、江苏大地蔚然成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蓬勃生机与时代活力。”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

“大美汉字”课程围绕“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美学与文学意涵”主题,强调深度发掘汉字的文化意义和多重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孙晓云说,这门课每学期开设理论课8次,实践课6次。课程以汉字为基础,从“文字”“文学”“文化”“文明”四个维度深入阐释“大美汉字”丰富内涵,展现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发展,从字形美、字义美和字音美、文化之包容美与博大美、文明之创新美与交融美入手,让学生在理论与书写实践中,体验汉字“各美其美”,引领全球汉字热的“美美与共”。“大美汉字”课程开展一年来,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反响热烈。可以说,以南京大学师资为主,由全国各相关领域一批知名学者联合授课,采用课程讲座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大美汉字”课程,积极探索出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汉字通识课程和美育教学教育的运行模式。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大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孙晓云


嘉宾为展览揭幕

现场,孙晓云与徐宁为“大美汉字”教学团队成员颁发证书;孙晓云与张鲤鲤、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陈进分别为参展学生代表颁发证书。


为“大美汉字”教学团队成员颁发证书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主持

“‘大美汉字’对于书法篆刻、汉字知识、古典文化的推广普及,势必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像我这样的留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参展学生代表张景胜说。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人,张景胜2024年到南京大学留学。他说,在“大美汉字”课程中,他领略了汉字悠久的历史,了解了《说文解字》作为现存最早字书的显赫地位,看到了汉字对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体验了文字深入传统文化的不同位面,体悟到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独特的价值……他还参加了“大美汉字”课程与文学院专门组织的“金石墨韵·汉字文化技能挑战赛”,并获得前十名的优秀成绩。他期待,接下来的三年南大生涯,能参加更多这样的学习、实践、展示活动。


参展学生代表张景胜

开幕式后,众嘉宾移至展厅观展,不少嘉宾惊叹,现场很多学生作品甚至超越了教师,一代更比一代强,江苏书法未来可期。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