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科技新农人”李金龙:田埂间书写“孝”与“智”,绘就新时代农人答卷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05 16:09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在常熟市支塘镇阳桥村广袤的田野上,24岁的李金龙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划出精准航线,将希望的养料撒向绿浪翻滚的稻田。这幅充满科技感的田间画面背后,却深藏着他用青春书写的另一份坚韧答卷——十几年如一日守护身患精神疾病的父亲。

李金龙的故事,得从2007年说起。那一年,父亲被确诊患上精神疾病,家庭变故随之而来,父母离异。当时才七八岁的李金龙,懵懵懂懂间,生活的担子就悄然压了下来。当同龄人还在父母羽翼下无忧成长,他已学会在父亲情绪不稳时轻声安抚,在生活琐事上细致照料。2014年,父亲被正式鉴定为精神二级残疾。岁月流转,虽然现在父亲状态稳定了不少,但那份融入骨血的看顾也从未松懈。他说:“他是我爸,照顾他,天经地义。”

李金龙家里是村里的种田大户,爷爷承包了260亩流转租来的土地,主要种水稻和小麦,这是全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但也意味着繁重的劳作。2021年刚毕业时,李金龙曾在家附近找到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直到有一天,爷爷打来电话:“金龙啊,田里施肥实在忙不过来了,你爸这几天状态不太稳,我两头跑,这把老骨头真要散架了……”电话这头,金龙仿佛能看到爷爷佝偻的身影和父亲茫然的神情。面对现实,他没有犹豫太久,选择了回家,从爷爷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做出决定后,困难随之而来。虽然在此之前他考取了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驾驶证。但真正操作起来是另一回事。第一次独立用无人机施肥,他紧张得手心冒汗,航线规划失误导致一小片区域喷洒不均,心疼又懊恼。书本知识和田间实践的巨大差距,需要他付出大量时间去填补。向老农机手请教,泡在农机论坛钻研,对着田块反复调试参数,成了他那段时间的常态。同时,如何平衡照顾父亲和抢抓农时,也是巨大考验。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安顿好父亲,备好饭菜和药,然后一头扎进田里,忙到天黑。

如今,三年过去,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李金龙已从青涩的毕业生,蜕变成村里小有名气的“科技新农人”,也实现了家庭年收入20万元的突破。家中那260亩地(其中170亩由他本人承包),在他的“智慧”耕耘下焕发新貌。他将所学知识融入田间,特别是利用无人机,借助GPS实现厘米级精准施肥,大幅减少了化肥浪费,保护了水土,更用科技解放了劳力,让年迈的爷爷得以休息。

从孝老爱亲的坚毅守护者,到驾驭科技的新农人,李金龙稳稳扛起了这两份责任。照顾父亲养成的细心和耐心,让他操作精密农具时更加得心应手;反之,无人机这些“高科技”省下的时间和力气,又让他能更好地顾家、照顾父亲。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孝心让人扎根更稳,科技助人走得更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