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得女,老来得子不算稀奇。
可刘金山的选择背后,是20多年不生孩子的决定——只因父母还在,责任未了。
他说,孩子可以晚一点来,但老人不能等。
唱不成京剧的刘家孩子
刘金山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家族是梨园中人,父亲唱花脸,母亲做家务,生活不富裕但极守规矩。
父亲对他寄予厚望,7岁开始练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天天下腰、踢腿、吊嗓。
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别的孩子能玩,他没有假期,别人吃冰棍,他只能喝姜汤。
日子太苦,他打心眼里怕。
10岁那年,刘金山偷偷把京剧服装藏了起来。
他对母亲说不想再学了,不想一辈子都在戏台上活着。
父亲气得三天没说话,也没再逼他练功,从此眼神变了。
他转而迷上话剧。中学毕业后,考上铁路文工团。后来转入部队文艺单位,开始接触影视。
他没有受过系统表演训练,很能吃苦,也爱琢磨。
1987年,刘金山凭一部短片《袁大头外传》崭露头角。那时他还在跑龙套,拍戏得自己带衣服。
1993年,他演了李连杰的电影《方世玉》,饰演雷老虎。
一个唯利是图、嘴碎又憨憨的师爷,被他演得极有味道。
这个角色打开了他在影视圈的通道。
此后,他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小姨多鹤》《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都有稳定发挥。
在圈里,他从没红过,但一直在演。他说自己是“老百姓的演员”,不靠脸,不靠粉丝,靠的是活干得实在。
可就在别人觉得他要红了的时候,他的生活停下了节奏。
四位老人,一双夫妻,孩子搁置了
结婚时,刘金山和妻子也憧憬过孩子。他们早早把房子收拾好,连婴儿车都看过样式。可很快,岳母突发中风,卧床不起。
那时他刚从《方世玉》剧组回来,片酬不错,妻子辞职专心照顾母亲。
他本打算请个护工,但岳母不习惯外人。最后,两口子决定自己来。
几年后,父亲也查出肺气肿,还伴随高血压,年纪大,不能一个人住,他把父母也接到家里,四个人,住两间卧室。
刘金山睡沙发,妻子晚上常常一宿没合眼。
岳母去世后没多久,母亲被诊断为乳腺癌。他带着母亲全国求医,从北京跑到上海,又去广州。
医生说最多活三年,可他靠调养和治疗,把母亲照顾了十九年。
最难的一年,是2009年。那年父亲突然摔了一跤,脑出血住进ICU。
两边医院跑,一边拍戏还要看剧本,他的身体也亮了红灯。
有人劝他,孩子不能再拖了,再不生就晚了。他摆摆手,说先照顾老人,别的以后再说。那年他46岁。
生活被老人围满了,没有留白。
他演戏时常带着愧疚,因为每出一次差,家里就少一个人手。
演完《小姨多鹤》后,他婉拒了好几个戏约,说“赚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一个亲人”。
邻居都说他们傻,为什么不请护工、不分开住?他不解释,只说“爸妈把我拉扯大,现在轮到我了”。
有时,他也羡慕朋友家孩子上小学、初中,他甚至想过收养一个。
转念一想,“老人还没送走,哪有资格做爸爸?”
女儿终于来了,刘金山却老了
53岁这年,刘金山悄悄当了爹。
朋友听说后都觉得惊讶。有人以为他在国外做试管,有人问是不是领养。
他笑着说,“亲闺女,货真价实。”没多少人知道,他和妻子已经等了二十多年。
那年,刚送走母亲,还没从失亲的悲痛中缓过来。回到空荡的家,耳边没有咳嗽声,没有唠叨,也没有人唤他小名。
坐在沙发上,习惯性往厨房望,才发现灯没开,水壶也没响。
忽然觉得家太安静了,像个空壳。
那晚,他和妻子聊了很久。
他问:“咱们这辈子,还能当一次爸妈吗?”
妻子没吭声,只点了点头。
他们已经不年轻,医生也直言高龄产子风险大。可他们都不想留遗憾,想为彼此,为家里,再点亮一次灯。
备孕过程没多顺利。饮食、作息、身体检查,一样不落。
刘金山戒了酒,推了戏,也开始跟着年轻人练起瑜伽和慢跑。
终于,那一天来了。
女儿出生时,他守在产房外,手心都是汗。他听到哭声,眼泪差点没绷住。他不敢相信,自己这个年纪,还能抱起一个温热的小生命。
他没告诉太多人,连孩子的名字都只在家里叫,圈子里也很少提。
不是怕传出去丢人,是怕对孩子不好。
担心外界的议论带来麻烦,也怕自己年纪太大,留不下太多时间陪她长大。
但他开始在朋友圈发一些婴儿照片,只拍手、拍脚、拍背影。
他说,孩子笑起来像她妈,哭的时候像小时候的他。
那几年,他演得少了,但过得认真。他每天六点起床泡奶粉、换尿布、哄睡觉,没一件落下。
有人说他像老保姆,乐呵呵地回:“我这保姆,有演过雷老虎。”
他开始重拾生活的琐碎,早市买菜、超市囤尿布、社区打疫苗,像个“老爸新手”,什么都学。
偶尔,他也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身体不行,等不到孩子上大学。
怕她长大后要面对“别人家的爸爸都比你年轻”这样的尴尬。
有次他带孩子去公园,隔壁家长问他是爷爷还是爸爸。他愣了一下,说:“我是爸。”
对方点点头,露出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他没再解释,也不需要解释。
他知道,这个称呼,等了太久,才等来。
把孝顺活成生活,把责任扛到头发白
刘金山没红过,没火过,可他的事,被越来越多人记住。
“十大孝子”“最暖男演员”“老来得女典范”——这些标签,他没主动争取,但也没推开。他知道,时代在变,可家庭的重量,从没轻过。
有人说他太传统,把自己活成了“孝道教科书”。可在他看来,这不是观念,是责任。
他从不炫耀自己做了什么,只说:“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谁不管我来管?”
也曾感到力不从心。年轻时他不懂,觉得拍戏比回家重要。
父亲病倒那年,他正好进剧组。他推迟拍摄,结果被导演换了角儿。
有人说他太“愚”,丢了机会。他回一句:“命是爸妈给的,戏是后来的。”
他也不是不焦虑。岳母卧床十年,母亲患癌十九年,父亲晚年中风,他每天都在医院、厨房、片场三地来回。
妻子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她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变成全天候照护员。两人没度过蜜月,没看过演唱会,连电影都很少一起看。
唯一的消遣,是深夜一起坐在阳台上,喝点小酒,吹吹风。
有人问他值不值。他说,“你看我现在,有孩子,有家,有老照片,有戏拍,我值。”
如今他62岁,女儿9岁。别人说,等他七十多,孩子刚上高中。
他说那就多拍点视频,多写点字,尽可能把自己留在她的记忆里。
他拍的戏里,不乏大人物、狠角色、硬骨头,可在家里,他就是一个会做饭、会洗衣、会缝扣子的普通父亲。
刘金山没有朋友圈转发鸡汤,没有给女儿写长篇感言。
他只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这辈子,有两个运气,一个是遇到我媳妇,一个是能在这个年纪有个闺女。”
有记者问他怎么定义成功。他笑了笑说:“身边人活着,孩子叫我一声爸爸,我就挺成功。”
刘金山的故事不热闹,也不煽情。他没什么高光时刻,也没站过红毯。
他把“孝顺”活在了生活里,把“责任”扛到了头发白。
那些被他照顾过的老人,那些被他错过的角色,那些他默默承受过的压力,全都变成他演戏时的底色。
这不是一个明星的励志剧本,更像一份平凡男人的“责任清单”。
而他从未缺席过。
参考资料:
刘金山:为孝顺父母坚持丁克21年,老人全送走后,53岁的他才愿意生娃 · 搜狐网 · 2024-03-25
刘金山:照顾父母不生娃,53岁当爸,称不怕孩子喊我爷爷 · 搜狐新闻 · 2024-03-27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