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言:“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所谓克己,便是自律。
真正的自律,并非苛刻的自我束缚,而是一种精妙的生活艺术,它体现在三个层面:事不拖、言有度、人随和。
事不拖
拖延最大的坏处不是耽误,而是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
想学的运动因为找不到一起行动的伙伴,拖着拖着黄了;想等忙完这阵子回家看看,却没有忙完的时候;想等下次约老朋友一起聚聚,却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
《范太史集·卷三十六·司马温公布衾铭记》载:“又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司马光常常拿圆木当作警枕,稍微睡一会儿,枕头就会滚动让他醒来,他便起身读书,最终学问没有不通晓的。
拖延是常态,只要拖延了一次,就会继续拖延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而一旦开始行动,也就瓦解了拖延。
事不拖,并非一味追求速度,而是强调一种“立即开始”的行动力。
不妨给大脑设定一个指令:到什么场景就要开始做什么事,这个方法看似简单,效果却远超我们的想象。
例如,早上一起床,就先锻炼半小时,说到就要做到,通过不断实践,养成条件反射,才能改善拖延的坏习惯。
言有度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一句不当之言,可能招来无妄之灾;一句适时之语,亦可化干戈为玉帛。
言语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那么,如何做到言有度?
急事,慢慢说。遇到急事,人容易慌乱,语速变快,逻辑混乱。这时候越要深呼吸,把事情一件一件讲清楚。你稳住了,对方才能不慌,事情才有解决的可能。火急火燎地说,只会让听的人更急,信息还容易出错。
小事,幽默说。不小心犯了个小错,不妨用幽默感化解,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轻松带过。既缓解了气氛,也显得你情商高、不较真。
没把握的事,谨慎说。一句没把握的承诺,可能会让他人空怀希望最终失望;一句没根据的判断,可能会误导他人作出错误决策。谨慎,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未发生的事,不胡说。我们亲眼所见的未必是全部,亲耳所闻的未必是真实。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信息,别随便往外传。这不仅会让你失去可信度,还可能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
伤害人的话,不能说。情绪再激动,再愤怒,伤害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能出口。这就像泼出去的脏水,不仅收不回,而且会毁掉你和他人的关系。
人随和
南风与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路人把外套脱掉。北风呼呼吹,人们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缓缓地吹,天气暖洋洋,人们自然就把衣服脱掉了。
这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与人相处,强硬的态度与方式会起到反效果,而随和,恰恰是生活中一种很容易被低估的修养和素质。
随和之人,如水般柔软,包容万物,却不失自我。他们不争一时之长短,不计一时之得失。他们立场坚定,原则分明,但在待人接物上,总是温和谦逊,让人感到舒适自在。
人随和,并非一味讨好与迎合。其本质是“和而不同”。他们尊重他人的选择,理解他人的处境,却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判断。
人生是一场修行,最高的成就不是征服了多少外物,而是最终能修得一颗从容、通透的心。
始于事不拖,修于言有度,成于人随和。当这三者成为一种本能,我们便能在纷繁世事中游刃有余,觅得真正的自在与安宁。
本期编辑 | 靳佳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资料来源 | 有书、国学文化、微光管理 等 ;图片已获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