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在采摘桔塱茶。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驱车驶入惠阳区沙田镇金桔村,700米海拔的三坑顶云雾缭绕,山间茶园翠色欲滴。这里出产的桔塱茶,曾随漂洋过海的村民香飘港澳台与东南亚;如今,它不仅入选惠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叶子”。今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研学团队、游客循着茶香而来,在品味茶汤草木清香的同时,触摸一段跨越百年的匠心传承与乡村蝶变史。
匠心传承
原生态种茶,老技艺制茶
金桔村坐落在市级自然保护区内,四面环山,沙田水库的水源滋养着这片土地。三坑顶常年云雾缭绕,土壤湿润肥沃,加之平原丘陵交错的独特地貌,为桔塱茶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
“茶树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保护区的清新空气,常年被云雾‘呵护’,茶汤里自带一股草木的清甜味。”金桔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天送的话,道出了桔塱茶“天生丽质”的原因。
作为惠阳特色茶,桔塱茶的种植历史可追溯数百年。民国时期,金桔村村民为谋生计远走他乡,随身携带的桔塱茶成了乡愁的载体,也让这深山茶树的芬芳飘向海外。如今,金桔村桔塱茶种植面积已达1600亩,其中双鹰顶生态茶园的300亩种植基地坚持有机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成为当地的“生态名片”。
“我们的茶,从土壤到茶汤都透着‘原生态’。”双鹰顶生态茶园相关负责人周小科拿起一片鲜叶,“你看这厚实的叶片,是云雾和山泉养出来的。”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桔塱茶不仅风味独特,更承载着山区百姓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今年,沙田桔塱茶制作技艺入选惠阳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非遗密码”在于制作的严苛。从杀青、揉捻到炒制、干燥完成,至少需要八小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制茶人的匠心。
过去,制茶以家庭作坊为主,技艺靠师徒口传心授;如今,手工与机械巧妙结合,手工炒制适合小批量精品,机械化生产则满足规模化需求。“一个师傅手工炒茶,一天最多出六七斤干茶;我们用机械炒,一天能出一两百斤,但关键环节的火候把控,还得靠老经验。”周小科说。
春茶尤其是清明前的“明前茶”最为珍贵,“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在金桔村流传百年。每到采茶季,村民穿梭茶园,指尖翻飞间,鲜嫩的芽叶被收入竹篮。五斤鲜叶才能制成一斤干茶,这份“浓缩的精华”,正是匠人与时间的约定。近两年来,春茶的市场价能卖到350~500元/斤。
茶旅融合
一片叶子带旺一个村
依托金桔村的自然禀赋与茶文化底蕴,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双鹰顶生态茶园年产生态干茶约1万斤,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不盲目扩产,同时通过发展研学体验、茶园观光等业态,延伸产业链。学生来学炒茶、游客来拍茶园,带动村里土特产销售。
品牌化之路更让桔塱茶身价倍增。凭借优良品质,惠阳区沙田镇(桔塱茶)入围“广东十大茶乡”,成为惠州茶文化的一张名片。“以前是村民背着茶出去卖,现在是客户寻着名气来订购。”周小科说,茶叶企业与政府合作推广,让深山茶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为让沙田桔塱茶制作技艺“活起来、传下去”,当地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让这份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目前,桔塱茶通过参与茶文化节、宣传推广等,持续提升影响力,还引入智能温控设备、自动化揉捻机,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接下来,一系列保护措施将逐步落地:建立非遗档案资料库、推动“非遗进社区”、设立非遗陈列室……通过一片叶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托举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增添动力。面对未来,李天送满是期盼:“一步步来,随着桔塱茶名气越来越响,村里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实习生韩诏仪 通讯员林雅琪 钟巧燕
【来源:惠州市农业农村局_本市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