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手表进校园,分类管理胜过“一刀切”| 新京报快评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04 06:07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新京报网

▲资料图:人们正在使用电话手表。图/IC photo

据南方日报报道,日前,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禁止中小学生携带电话手表入校。对此,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回复称,深圳市未出台全面禁止电话手表进校园的统一规定,但始终倡导学校按“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原则落实相关要求。

在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当下,“电子设备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学校与家长。但对许多家庭而言,电话手表并非单纯的娱乐工具,更是保障低龄学生安全、维系家校情感联结的“刚需品”。

“一刀切”式禁止虽看似省心,却忽视了家庭对安全联系的实际需求,也割裂了科技工具的正向价值,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事实上,电话手表本身并无对错,作为一种工具,校园管理的关键从来不是“要不要用”,而是“该怎么用”。

值得肯定的是,龙华区教育局“不缺位、不越位”的治理姿态:既尊重了校园管理的复杂性,也深切理解了家长背后的朴素诉求。

而分类管理思路,则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空间与思路。例如,对小学低段学生,家长对安全的关注度更高,基础款电话手表的需求更为迫切,学校可通过“进校统一保管、课堂严禁使用”的规则,守住学业秩序底线;对高年级及中学生,若电话手表含娱乐功能,则依法依规参照手机管理要求限制入校,精准规避“娱乐稀释专注力”的风险。

不过,分类管理虽方向清晰,落地过程却需学校投入更多精细化精力。比如:如何准确界定电话手表的功能类型?如何结合学生年龄、认知阶段制定适配规则,既不忽视低龄学生安全需求,也不纵容高年级学生沉迷娱乐?如何建立兼顾便捷性与安全性的保管机制?

为此,学校要摒弃“非禁即放”的二元对立思维,立足产品功能差异与学生需求差异,结合办学实际制定更细致的实施规则。如此,既满足学生与家长的合理需求,也为课堂秩序划定边界。

在此基础上,学校作为最了解本校学生特点的主体,更可通过“管理+服务”的组合拳让分类管理“活起来”。像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为未携带电话手表的学生提供替代联系渠道;针对特殊需求的家庭制定弹性方案等,就是可以采纳的方式。

这种“有温度的管理”,既守住了学业秩序的底线,也兼顾了不同条件、不同需求家庭的合理诉求。从这个角度看,电话手表的分类管理,也是一场小小的家校协同“实战演练”。

科技发展浪潮不可逆,未来将有更多电子产品走进校园。如何与这些科技产品“和平共处”,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这些产品,已成为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这需要鼓励学校以电话手表管理为契机,探索更多细致、灵活的校园科技产品管理手段:既不因噎废食拒绝科技,也不放任科技干扰教育本身,让技术红利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撰稿 / 萍水(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