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儿子985毕业啃老10年:“童年富裕症”正在制造新型穷人……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03 16:07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这两年有一个社会现象越来越明显,那就是:

“孩子明明在最好的大学毕业,却开始啃老躺平,不愿意出去工作”。

“倾尽全家能力培养的孩子,到头来毫无能力和野心”。

如果你留意生活动向,就能从不少人的嘴里听到类似的案例。

邻居家毕业于985大学的儿子,整天在家就是躺平,沉溺于网络世界。

倒是不出去惹祸,但是不工作,不谈恋爱,不结婚,只待在家里。

而邻居全家倾尽所有去培养这个独生子,对他饱含期待,结果到头来跟白生一样。

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那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父母也并未溺爱而是培养,生活没有受过挫折,学习成绩优异,他们的童年过得很富裕,好似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

但其实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童年富裕”才导致长大的躺平。

温室的花朵经不起挫折

都说寒门出贵子,是因为他们不甘忍受他人的目光吗?

有这个原因。

但更多的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风霜,性格变得格外坚韧。

其实,“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更准确的表达是“寒门易出贵子”。

而这个容易的点就在于童年的物质缺失会格外的磨练人的心智。

为什么这些被家人倾力栽培赋予众望的孩子,最后会没有野心?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

“你就安心学习,剩下的爸爸妈妈帮你解决。”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当务之急是学习,剩下的父母都可以帮忙解决,这是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

而在孩子眼里,就是遇到困难父母都可以解决,自己不用发愁,很容易就得到想要的结果。

一旦一件事情会毫不费力的解决,那么他就不会再珍惜。

这是人性的本质。毫不费力的得到,就不会太放在心上。

不管这件事是否重要,是否容易解决,孩子都会认为无关紧要。

长期在这样的思想中成长,就会产生思维惯性。

“我的父母可以帮我解决任何事情,所以我可以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看似是富裕的,实则上是贫乏的。

孩子看似懂事,学习好,实际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没担当。

如此这般,孩子就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于在父母和孩子都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

所以孩子长大后,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逃避,回家躺平养老,也是在让父母解决生存的问题。

花朵要绽放,就得痛苦成长

家庭环境就像一个温室,孩子就是被精心呵护的花朵。

不经风吹,不经雨打。

而这样成长的花朵,经不起风吹,也经不起雨打。

因为这一路的成长不是靠他自己努力,而是靠父母呵护,保驾护航。

父母关爱孩子无可厚非,帮孩子解决问题更是责任所在。

但如果过度的让孩子沉浸在被保护的世界里。那么当他长大骤然面对外界的风雨时,就会难以承受。

当风雨较为猛烈的时候,这个花朵甚至会折断。

他就会想要回归温室,回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也就是回家啃老。

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因为人总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解决问题就等于痛苦成长,面对挫折就等于自我调整。

哪一个都不是容易的,况且哪一个都没做过的情况下,更是难以独自面对。

这个邻居家的高材毕业生是这样,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

野心滋长于不甘和缺失

重回寒门出贵子这个话题,由于童年物质上的缺失,以及对自己命运的不甘,这些出生于寒门的孩子,天生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争取。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因为野心永远滋长于不甘和缺失当中,有缺失才会有得到的欲望,才会有追求。

如果从小就培养成想要得到的东西,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那么长大后他也会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人的一生不只是立足于当下,还要去追求目标以及生存的意义。

只有不断的有野心,有追求,才能够永远的进步。

如果从小身处于想要的随时都能得到,那么长大后就会无欲无求。

在父母的视野里,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倾尽所有去培养他,本身是父母的责任。

但是父母也应该思考,什么需要让孩子立刻得到,而什么需要孩子自己努力去得到。

要建立孩子的追求感,要适当的给孩子保持“饥饿感”。

这种“饥饿感”会促使孩子自发的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反复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一个目的。

小的时候这个目的可能只是一个物质需求,而思想逐渐成熟之后,这个目的就可能变成了一种对生活的野心和追求。

要生活,不止生存

当大人去抱怨孩子躺平的现象时,其他人可能会安慰,说孩子只是在家,不出去惹事已经算很好了。

但是,如果遇到挫折就回家,没有人生追求,躺平玩游戏,确实是没有惹大祸。

但这样的状态就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生存是只要保留生理机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而生活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以活着为人生的主要目的,那么就算他没有惹是生非,这样的生活也是不对的。

没有目标就没有自驱力,人一旦没有自制力就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之前做咨询接到过一个案例,也是一个毕业在家躺平的大学生,她在近期没有什么反常现象的情况下突然要跳楼,给父母吓坏了。

父母是完全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不工作就在家,平时也没有反常的举动。

后来在协调员的劝解下这个女生走下了天台,说出了自己想要跳楼的真实原因:

日子太平淡了,人生没有意思。

而这种消极的情绪就是重复的生活带来的。

当人的生活中只保留了生存的部分,那么他人生多半是没有任何积极内容的来源的。

他就很容易产生生活很无趣的极端想法。

所以那些童年富足的人,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童年,但却不一定在未来能够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人生为什么需要自驱力?

因为人是要生活,而不止生存。生活需要富足,不止体现在物质富足,更是精神富足。

这样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来源:第一心理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