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重塑教育行业,中美在 “AI + 教育” 领域发展模式各异。美国以 Quizlet 为例,多为轻量化、工具化且全球化的产品,面临盈利与竞争挑战;中国则在 “双减” 后聚焦家庭教育场景,以学习机等硬件结合大模型应用为主,存在硬件内卷等问题。本文将从产品逻辑、商业模式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为从业者揭示发展趋势与机会。

本周分享中美 AI + 教育 的发展模式对比。
AI 正在重塑教育行业,无论是美国的Khan Academy 可汗学院、多邻国,还是中国的AI+ 家教机,创业公司都在尝试用算法、数据和交互方式,改造“学与教”的全过程。
我将从三个层面展开:
- 全球教育领导者Quizlet的发展与逻辑
- 分别拆解美国和中国AI+教育的特点
- 把两者进行对比,看差异和机会
01 Quizlet:改变6000万人的学习方式
2005年,15岁的美国高中生 Andrew Sutherland 为了应对法语考试单词记忆的难题,自己编写了一个简易的在线抽认卡程序。这个小工具不仅让他获得了满分,分享给同学后也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成绩。
两年后,这个被命名为Quizlet的工具正式公开发布,开启了一段从学生项目到估值10亿美元(2020年)独角兽的创业传奇。

2025年月访问量达9500万次,活跃学习者达6000万,覆盖学生、教师及自学者。
据CEO透露,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高中生使用过Quizlet,美国大学生用户覆盖率也达50%。
Quizlet 的核心是一种电子抽认卡,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概念和知识点。后来逐渐发展出多种功能:配对游戏、书写练习、长效记忆模式、课堂竞赛,让学习更有趣。
2021年推出 AI 导师Q-Chat,用GPT技术模拟真人问答,2023年上线“智能学习推荐”,动态规划复习路径。
Quizlet 近20年的发展印证了教育科技的持久价值:“最好的学习工具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02 美国 AI + 教育 的特点
美国的 AI 教育公司大多延续 Quizlet 的思路:轻量化+工具化+全球化。
1. 产品逻辑
- Quizlet:轻量化工具+AI辅助学习;
- KhanAcademy可汗学院:AI助教,用对话启发学生思考;
- Duolingo多邻国:语言学习巨头,用AI个性化出题、语音交互,用户过亿。
2. 商业模式:以订阅、广告为主(Quizlet Plus、Duolingo Plus);3. 融资与生态
- 资本偏好“轻资产、可复制”的模式;
- 科技公司(OpenAI、Google)与高校积极参与,AI教育逐渐进入主流。
4. 用户与增长
- 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偏向“自学场景”;
- 依赖网络效应,用户越多,内容越丰富,增长越快。
5. 挑战
- 盈利模式单一,用户付费意愿有限;
- 面临ChatGPT、Claude等通用AI的直接竞争。
总之,美国 AI + 教育 是“轻量工具 + 智能助手”,核心优势是全球复制性强。

03 中国 AI + 教育 的特点
在“双减”政策后,中国的线下培训模式基本消失。新一代 AI + 教育更多聚焦在家庭教育场景,以学习机、AI 工具和素质教育硬件为核心。1. 产品形态
- 硬件学习机/平板:典型如科大讯飞学习机、步步高家教机、猿辅导“小猿学习机”等,这些产品结合AI做个性化作业批改、错题整理、语音辅导,定位就是“家庭AI家教”。
- 优势:AI嵌入硬件,结合家长刚需(提分、作业辅导),黏性高;
- 局限:硬件迭代慢,价格高(动辄三五千元),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2. AI 大模型应用
- DeepSeek、MiniMax等模型正在被接入教育工具,比如作文批改、口语训练、题目讲解。
- 越来越多公司在探索“AI教学助手”,既面向学生,也面向老师(比如备课、题库生成)。
3. STEAM & 编程教育
- Makeblock(编程机器人)、大疆教育等,强调“AI+机器人+编程”,绕开传统K12应试场景,切入素质教育。
4. 商业模式
- 硬件驱动+AI服务订阅:卖一台学习机,再叠加付费AI课程/题库服务;
- B2B+政府/学校合作:一些AI公司为学校提供备课工具、AI批改系统;
- 素质教育类产品:机器人、编程课,靠硬件和课程结合收费。
5. 融资与生态
- 融资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硬件销售+技术赋能”,资本更谨慎,但头部厂商(如科大讯飞)能靠政企资源+家庭刚需稳定发展。
- 政策上,K12培训受限,但“AI+家庭教育、AI+素质教育”是被鼓励的方向。
6. 挑战
- 硬件市场卷,价格高、同质化严重;
- 家长对AI信任有限(担心误导、信息不准);
- 大模型如何真正提升学习效果仍有待验证。
总之,中国 AI 教育创业已从“教培+AI”转向“硬件学习机+大模型应用”,变现靠卖硬件和订阅服务,本质上是家庭教育市场的升级版。 04 中美 AI + 教育 的共性和未来走向
中美 AI 教育公司的共性:
- AI技术切入教育痛点:无论是Quizlet的抽认卡+AI,还是中国的学习机+大模型,本质都在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
- 用户焦虑驱动需求:美国学生担心学不会,中国家长担心孩子落后,本质都是“学习焦虑”催生市场。
- AI助手角色明确:不管是轻量工具还是硬件设备,AI都在扮演“个性化学习陪伴者”,而不是取代老师的主体。
中美 AI 教育公司的未来走向:
- 美国:更可能跑出全球化平台,像Duolingo这样借助AI做产品升级,形成超级学习社区,复制到不同语言和学科。
- 中国:更可能跑出区域性强势玩家,比如在家庭学习机市场、作文批改、口语训练等刚需领域形成“小巨头”,但受限于政策和场景,难以做成全球化平台。
- 融合趋势:美国未来也可能往“硬件+软件”结合(比如教育专用平板);中国厂商则可能把学习机服务做轻,尝试“软件化输出”甚至出海。
中美 AI + 教育都在用 AI 降低学习成本,但别忘了 Quizlet 给我们的启示:最好的学习工具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以上,希望你度过开心的一天。
作者:张艾拉 公众号:Fun AI Everyday
本文由 @张艾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