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要正常跳动,得靠“窦房结”这个天然起搏器发出规律的电信号。如果心房里的电信号乱了,心房肌肉就会快速、没规律地“发抖”,这就是房颤——相当于心脏在跳“迪斯科”。这时候心房跳得特别快,每分钟能到350-600次,是正常心跳的5-10倍。房颤本来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常见,但最近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正在让年轻人也“中招”,平均发病年龄每年往下降0.5岁。
房颤发作时,可能突然觉得心跳得慌,而且跳得忽强忽弱;活动后气短更厉害,甚至头晕、眼前发黑。要注意的是,约30%的患者压根没明显症状,只能在体检或者出现并发症(比如中风)时才发现,这叫“无症状性房颤”。典型表现还有脉搏跳得完全没规律,心脏跳的声音忽大忽小,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脉搏比心跳慢”的情况。正因为它能“偷偷发作”,房颤成了脑卒中的重要凶手,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都和它有关。
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金标准”,典型表现是原来的“P波”(心脏电信号的一部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小、形状、间隔都不一样的“f波”,而且心跳的间隔完全没规律。如果普通心电图没赶上发作,就做动态心电图,能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脏电活动。对于时不时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延长监测时间更容易查到;现在有些可穿戴设备,也能帮忙筛查房颤。
房颤治疗是“阶梯式”的,首先得防血栓——医生会用评分评估卒中风险,再决定要不要用抗凝药物。如果是阵发性房颤,症状明显的话,导管消融术是一线选择,一次手术成功率约70%-80%,第二次能到90%以上。持续性房颤可能要联合左心耳封堵术,能降约70%的卒中风险。还有新型冷冻球囊消融技术,定位准、手术时间短。
预防复发得从日常抓起:1.控体重,BMI保持在24以下——每降1个点,复发风险降5%;2.控血压,尽量在130/80mmHg以内,高血压患者得房颤的概率是正常人2.5倍;3.戒酒,每天喝超过2标准杯(比如150ml红酒),风险增47%;4.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别过度;5.定期心电监测,建健康档案,早发现异常。
这些错误认知要纠正:1.房颤不只是心跳快,慢房颤也有血栓风险;2.年轻人得房颤的越来越多,30岁以下发病率比十年前升18%;3.含麻黄碱的药可能诱发房颤,别自己乱吃;4.40岁以上每年做次心电图筛查;5.有睡眠呼吸暂停(打呼噜憋气)的人,风险是正常人3倍,要多监测。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不管老少都可能得,有的症状明显,有的“偷偷来”。早识别、早检查、规范治疗,再加上日常防护,就能降低危害。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身体信号,定期体检,别忽视那些“不显眼”的异常。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