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就是孩子的牢笼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9 18:12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透,窗外黑沉沉的,连路灯都透着股没睡醒的暗。

小区里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街上更是空无一人,只有清洁工扫地的声音偶尔飘过来。

这时候我家对门的李姐已经在厨房里忙活开了。

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去年辞了外企主管工作的李姐。

她现在每天雷打不动五点起床,先拿电子秤称好大米和小米,精确到克,说这样煮出来的粥营养最均衡;然后切水果,苹果要去芯切成小块,蓝莓要一颗一颗挑掉坏的,摆进餐盒里还要讲究颜色搭配;最后再打豆浆,黄豆提前泡好,连糖都只放固定的量。

整个流程下来,跟开了家儿童专属米其林餐厅似的,我每次早起倒垃圾看见,都忍不住想:这也太精细了吧?

她儿子小宇今年高二,每天早上六点半准被叫醒,吃完这顿“定制早餐”,就被李姐开车送去补习班。

中午李姐会把饭送到补习班门口,晚上再接着陪上另一个兴趣班,全程跟在后面,跟个保镖似的,生怕孩子走一点弯路。

你说这听起来是不是特伟大?

为了孩子放弃事业,把所有精力都投进去。结果呢?

上个月小宇高考前,突然把书全撕了,碎片撒了一地,冲着李姐喊:

“你把我当傀儡养了18年!我受够了!”

讽刺吗?

其实一点都不,这几乎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常态。多少父母把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一头扎进“陪读”“陪练”的深渊里,天天幻想着自己的付出能换回孩子的辉煌未来。

可最后呢?

孩子被逼到崩溃,父母也落得心碎,全家都鸡飞狗跳,好好的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

就像之前看到心理学家说的:父母越无微不至,孩子越无力。

这话真没说错,你把所有事都替孩子安排好,他连自己做选择的机会都没有,时间长了,可不就成了没力气的人吗?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父母拼了命对孩子好,最后反倒养出了怨恨和痛苦?

一、过度控制,温柔的伤害

你发现没?

身边好多家长都这样,口头上天天说“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但身体却很诚实,控制欲直接拉满。

孩子穿什么衣服要帮着挑,说“这个颜色显白,那个款式不好看”;孩子交什么朋友要帮着筛,见了人家孩子先问成绩,成绩不好就不让一起玩;兴趣班更不用说了,钢琴、书法、奥数,一股脑全安排上,根本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就连每天的休息时间,都要用秒表计时,说“玩半小时就得去写作业”。

说白了,这些孩子的人生,就像是被托管在父母的Excel表格里,每一格都得按设定好的来,半点差池都不行。

之前看《小舍得》,里面的田雨岚简直就是现实里很多家长的投影。

她不光盯着儿子子悠的学习,连孩子喜欢的足球杂志都要撕了,理由是“看这个分心,影响学习”。子悠偷偷藏个足球,都得跟做贼似的。

结果呢?

子悠在考场上直接掀了桌子,精神彻底崩盘,还说出“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这种话。

你看,家长嘴里那句“我是为你好”,听着温柔,其实跟毒咒没两样,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念到最后,就把孩子彻底压垮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之前提出过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意思是做妈妈做到60分就够了,剩下的40分,得留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试错。

可咱们很多父母偏不,非要追求100分,什么都要做到极致,最后把孩子捂得跟温室里的花朵似的,一点风吹雨打都经不住,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垮了。

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没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玩什么都被人安排好,那他长大以后要么就乖得像个木头娃,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要么就彻底叛逆,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甚至做出极端的事。

之前看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个孩子说的话特别扎心:“你们把我关在保险箱里,却抱怨我为什么不会发光。”

这话听着让人难受,但就是事实啊。

你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不让他经历任何困难,却又指望他能出人头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二、情感绑架,最毒的教育遗产

除了过度控制,还有比这更狠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绑架。

“我为了你辞掉工作,天天在家照顾你,你却考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

“我平时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却花那么多钱给你报补习班,你就不能再努力点?”

“我昨天熬夜陪你写作业,熬到凌晨两点,你今天还不好好写,你良心过得去吗?”

听到这些话,你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这哪是在表达爱啊,分明就是在讨债。父母一边哭诉自己的牺牲,一边又暗戳戳地把孩子推向愧疚的深渊里。

孩子听多了这些话,慢慢就习惯了用“内疚”来换取父母的认可。

他们不敢开心,因为怕父母说“我都这么苦了,你还笑得出来,真不懂事”;他们不敢失败,因为怕父母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让我失望,太辜负人了”。

到最后,这些孩子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一直压抑自己,变成永远都在取悦别人的“好孩子”,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么就干脆自毁,用最惨烈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债务关系”,比如逃课、辍学,甚至做出更极端的事。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旦父母强调付出,爱就变成了讨债。”

这话虽然残酷,但你仔细想想,身边多少孩子就是活在这种“债务教育”里?笑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笑得太开心,会让父母觉得不舒服。

之前看一档综艺,有个小男孩只是写错了一个字,他妈妈就在旁边哭天抢地,说“我天天陪你写字,你怎么还能写错?

我这日子过得太没意义了”。那个小男孩吓得缩成一团,低着头小声说“我是坏孩子,我不该写错”。

当时看到那个场景,我比看恐怖片还觉得窒息。

这种教育最悲剧的地方在于,父母觉得自己特别伟大,为了孩子牺牲了一切;孩子却觉得自己特别无用,连让父母满意都做不到。

两边都活得痛苦,最后还没法和解,好好的亲子关系就这么毁了。

三、退出,教育的高级智慧

讲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特别压抑,觉得教育孩子怎么这么难。

但其实出路一直都在,就四个字:适度退出。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父母应该是土壤,而不是雕刻家。

换句话说,你可以给孩子提供养分,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他,不让他被风吹雨打,但你不能决定这棵树最后长成松柏还是野花。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孩子也一样,你不能把他硬掰成你想要的样子。

我身边就有一些特别智慧的父母。

他们允许孩子摔跤,孩子在公园里跑着玩,不小心摔在地上,他们不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把孩子拎起来,而是站在旁边笑着说:“疼吧?下次跑慢点,记住这个感觉就行。”

孩子自己慢慢爬起来,下次果然会注意。

他们也允许自己“偷懒”,不会追求每天的饭菜都营养均衡,偶尔带着孩子下馆子吃顿汉堡薯条,孩子开心,他们也轻松。遇到孩子写作业磨蹭,他们不会一直盯着催,而是告诉孩子“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安排时间,要是没写完,明天老师批评你,你得自己承担后果”。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挨批评,但慢慢就学会了自己规划时间。

好处在于,这些父母不会把孩子塞进千篇一律的模子里,而是愿意让孩子在混乱里慢慢摸索,长出自己的样子。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算画得不好,他们也会鼓励孩子继续画;孩子想尝试做手工,就算最后做得乱七八糟,他们也会说“你比上次做得好,进步了”。

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不负责”的留白,才是教育里最宝贵的部分。

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你退一步的时候,他才有机会往前迈一步。

如果一直把孩子护在身后,他永远都学不会独立。

教育学家斯坦纳说过:“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发现我是谁。”

这句话真该贴在每个家长的床头,天天看看。因为你要做的,是守护孩子,而不是操控他;是陪伴孩子,而不是设计他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不是工程项目,不需要按图纸一步步来;父母也不是程序员,没必要给孩子写好“人生代码”。

谁要是硬要这么做,那结果十有八九就是“系统崩溃”,孩子出问题,家长也崩溃。

有时候我会琢磨,父母那么拼命地控制孩子,究竟是真的爱孩子,还是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感?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付出”,未必真的是为了孩子,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没白养孩子”的幻觉,或者是为了跟别人攀比,说“你看我孩子多优秀,都是我教得好”。

其实教育的真相特别简单,不是把孩子推到所谓的“成功轨道”上,让他按你设定的路线走,而是给孩子留一条缝隙,让他能自由呼吸,能按自己的想法活。

你退一步,孩子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你放手,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

所以,别再拿“我是为你好”当挡箭牌了。最好的爱,从来不是牺牲自己去控制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陪着他一起成长。

毕竟,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续集啊。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