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在一箸一衫一瓦檐间生根开花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9 17:04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千百年来,客家人将中原文明的火种带进赣南群山,在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中,一箸一衫一瓦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从餐桌上的烟火气到身上的蓝布衫,从屋檐下的安居梦到口耳相传的俗语智慧,客家文化的生命力在衣食住行中绵延不绝。

山野之味,炊烟生智慧

八月的热浪蒸腾着大地最后的暑气。在赣州的街巷里,大大小小的客家菜馆每日食客盈门。厨师杨师傅熟练地将调料倒入锅中,随之盖上锅盖。“三杯鸡是最广为人知的客家菜之一。所谓‘三杯’,即一杯酱油、一杯茶油(或食用油)、一杯米酒,烹制时不加水,全靠这三杯调料将鸡肉焖熟。它是客家人待客的头等大菜。”杨师傅介绍,在客家人的饭桌上,还少不了清香四溢的擂茶、浓情深蕴的米酒、肥而不腻的荷包胙、怀乡念祖的酿豆腐……


客家饮食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地处山区,客家菜讲究就地取材,用料突出主料,讲求酥软香浓,尤其注重火功,以炒、炖、煲、酿见长,形成了“无菜不能酿,无地不晒腌,万物皆可蒸,米粉绕乡愁”的烹饪哲学。客家菜口味偏重,注重“肥、咸、熟”,民间甚至有“配菜麻麻达达,味道咸咸辣辣,形象糊糊借借”的俗语形容。

客家人遇红白喜事宴请客人,不论哪种筵席都要吃“四盘八碗”。春节亲友拜年,用腊肉等美食招待。连装食物的器物也有规定,如酒龙盘,五个格子称五子登科,九个格子称九龙戏珠,十三个格子称十三太保。不同的节日有特定的食物,富含寓意。如过年吃酿豆腐、腊味,寓意“招财进宝”;中秋吃花生、月饼,寓意“多子多福”;婚宴必有红枣莲子汤,寓意“早生贵子”。


蓝衫经纬,素布载风华

赣南客家服饰的形成可追溯至宋代,在流变中相继吸收了中原“唐装”和赣南畲族、瑶族等土著服饰特点。赣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其制作原料就地取材,以赣南生长的苎麻、葛草、蓝靛等植物为主,颜色多以黑、白、蓝为主色调,成就了朴素大方、实用耐穿的特质。

走进江西客家博物院,可见客家服饰的独特形制。客家蓝衫即大襟衫,因其用蓝靛染成蓝色而俗称“蓝衫”。常见的客家蓝衫整体较为宽松,袖围和胸围宽阔,呈现“平直宽大”的结构特点,衣襟弯曲向右开口一直延伸至右腋下,然后顺着肋边与小襟重叠扣合。

“旧时客家人无论男女都要参与田间劳作,如插秧、挑担等,宽大的衣摆可以在工作时往上卷一截扎住,极为便利。”江西客家博物院讲解员罗芳介绍道。


客家服饰还擅长运用纹样表达美好寓意。许多儿童服饰上巧妙运用人物、花鸟、动物、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图案与寓意的完美结合。

“例如童帽中的狮子、老虎等猛兽是长辈对儿童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的殷切盼望,衣饰中的梅、兰、竹、菊、莲等则寓意穿着者能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等等。”罗芳说道。

围屋之下,家堡两相安

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初秋时节,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的荷塘尚有零散盛开的荷花。在群山环抱之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南庐屋静静地述说着历史。

南庐屋又称“黄氏屋”,系清乾隆年间富商黄声远所建。南庐屋有五进厅堂,正厅分为上、中、下三厅,每厅有一天井相隔。屋外有大院、池塘、园圃,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


“南庐屋采用天井式砖木建筑,封闭式结构,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当地讲解员温苏婷称,“受客家风俗影响,全屋天井很多,大大小小加起来有21个。下雨时,屋顶的水落到天井内,又通过天井周围的水枧流入阴沟,排到屋外的月牙形池塘内,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

围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重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实用与美学于一体。在赣南地区,现存500余座围屋,其中龙南市便有376座。这些围屋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有龙南市的关西围屋群、燕翼围、粟园围、渔仔潭围和乌石围,全南县的雅溪围屋群,定南县的虎形围和明远第围,安远县的东生围屋群等。

在粤赣闽三地,围屋的形式与称谓有一定的差异。客家赣南以方围为主,客家闽西以圆围为主,客家粤东以围龙屋为主。赣南客家人则以走出山林为荣,为了显富,又为了防劫,多在平畴上择一阔地,凭空矗起城堡式的围屋——方围。

围屋最大的特点是“防御性”,其外表没有复杂的装饰但是完善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的结构,令人感到有一种威慑力。门是围屋防卫的重点所在,因此门墙都特别加厚。围屋的另一特点,就是“聚合性”,这表现在房间朝向内庭,围屋内居住的居民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围内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聚族而居,不离不弃,这是客家围屋的重要人文特征客家围屋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旧时客家人安身立命的美丽家园,也是如今客家人精神依托的重要所在。

来源:江西晨报

记者:张静

编辑:冯智志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