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梨园|河南戏曲里的抗战记忆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7 17:02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80年前,硝烟散尽,山河重光,中国人民用鲜血与不屈铸就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0 年间,记忆永存,精神永续,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赤诚与坚守,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在这片曾见证过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河南戏曲早已不只是舞台上的婉转吟唱 —— 它曾是抗日军民传递情报的“密码”,是鼓舞将士冲锋陷阵的 “战歌”,是百姓胸中滚烫的“家国情怀”。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事业部特别策划《烽火梨园》,带您穿越硝烟,听见那些被战火淬炼的戏词如何唱响民族气节,看梨园儿女如何以曲为枪、以台为阵,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吼出黄河咆哮的抗日强音!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节目

在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的灯光下,一份泛黄手稿静静陈列。纸页上 “涤耻血” 三字力透纸背,藏着八十多年前戏曲人的救亡呐喊,这便是“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创作的《涤耻血》剧本。



现代豫剧之父 樊粹庭


1940年3月1日狮吼剧团在洛阳募捐义演《涤耻血》剧目单


豫剧大师陈素真在《涤耻血》中饰演刘芳

1936年,民族危亡之际,樊粹庭以古喻今,写下巾帼英雄刘芳浴血抗敌的故事。“宁做剑下鬼,不当亡国奴” 的悲壮唱词,让柔弱女子化身护国战士,在戏曲舞台上掀起颠覆性突破。1937年,他将豫声剧院改为 “狮吼剧团”,取 “醒狮怒吼” 之意,用艺术投身救亡洪流。


狮吼剧团演出《涤耻血》

剧团携《涤耻血》辗转豫陕甘,义演收入悉数捐给抗日救援会。《河南民报》记载,商丘演出座无虚席,所得尽数充作慰劳款。


1943年,樊粹庭与狮吼儿童剧团部分演员在一起

狮吼剧团跋涉千里义演募捐,更在西安收留逃难儿童成立“狮吼儿童剧团”。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关灵凤回忆:“俺这一班要饭的小孩,演的都是樊戏!”孩子们在破庙残垣间高唱《涤耻血》,稚嫩嗓音传递不屈精神。



青年演员王藜汇主演《涤耻血》

烽火散去,精神不灭。如今,84岁的豫剧名家潘雪芬仍能细数五代演员传唱《涤耻血》的佳话;青年演员王藜汇主演这出戏时,“保家卫国” 唱段总能引来老兵敬礼、孩童跟唱。从烽火中的 “狮吼” 到课堂里的童声,《涤耻血》早已超越戏曲本身。它是艺术担当的见证,是家国情怀的传承,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山河壮歌,让热血与赤诚永远活在弦歌里。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节目



豫剧《红灯记》唱片

豫剧《红灯记》改编自同名京剧,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转送密电码,与日寇浴血抗争、宁死不屈的英雄故事。


常香玉、虎美玲主演豫剧《红灯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豫剧大师常香玉携弟子虎美玲将其搬上豫剧舞台,水泥地上跪行示范的淤青膝盖、木地板上彻夜琢磨的唱腔身段,诠释着“戏比天大”的艺术信仰。



2025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虎美玲收徒仪式

八旬豫剧名家虎美玲至今记得恩师言传身教的细节:常香玉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将抗战精神注入每句唱词、每个身段。如今,虎美玲接过传承火炬,在收徒仪式上带领弟子诵读“热爱祖国、传承戏曲”的师训,在排练厅手把手教弟子“把闺门旦的柔婉化成李铁梅的刚烈”。


少儿版豫剧《红灯记》

从卢沟桥的石狮到豫剧舞台的红灯,从平型关的号角到新时代童声的铿锵,让我们共同见证:那盏象征信仰与传承的“红灯”,如何在艺术的长河里永不熄灭,照亮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永恒征程!


虎美玲和少儿版《红灯记》小演员在河南卫视《梨园春》舞台上

《烽火梨园》将透过豫剧艺术的独特视角,探寻红色经典背后的家国情怀,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初心与勇气,在新时代继续照亮前行之路。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节目


观众在申凤梅越调艺术馆内驻足参观

在申凤梅越调艺术馆内,一张1978年的《苦菜花》剧照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照片中,申凤梅饰演的冯大娘目光如炬,将一位抗战母亲的丧子之痛与家国大义演绎得淋漓尽致。


申凤梅在《苦菜花》中饰演娟子妈 何全志饰演王东芝

这部改编自冯德英同名小说的越调经典,凝聚着胶东大地的血与火。正如冯德英所言:“没有我经历过的生活,就写不出《苦菜花》;没有我的母亲,也写不出《苦菜花》里的母亲。”小说中那些坚韧不屈的妇女形象,正是千千万万抗战母亲的缩影。申凤梅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她精心打磨的“受酷刑儿头上黄花不见”唱段,用越调特有的苍凉悲怆,唱出了一位母亲的心碎与刚强。


罗云与申凤梅大师(1982年)

已故著名导演罗云生前回忆:“申老师每次演出都全情投入,她的唱腔多是自己创作哼唱。”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让《苦菜花》成为越调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1988年秋 申小梅第一次到周口拜访申凤梅老师学艺

2021年,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将这部经典改编为《山花烂漫》,作为越调本科班的毕业大戏。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申小梅说:“我们要育苗、蹲苗,中国戏曲学院的越调班为我们培养了大批接班人。”

如今,青年演员胡红波等新生代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戏曲,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位申派再传弟子动情地说:“每次演出都让我落泪,我们要用越调艺术把这份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青年演员胡红波在越调《山花烂漫》中饰演冯大娘

从《苦菜花》到《山花烂漫》,从越调大师申凤梅的舞台演唱到如今青年演员在直播间的热情传播,这朵曾用鲜血浇灌的“苦菜花”历经八十载风雨,依然傲然绽放。它不仅是越调艺术的璀璨瑰宝,更是民族脊梁的生动写照,奏响了一曲永不褪色的精神赞歌,激励着一代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